原國務院參事、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張綱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質量強國,需要深刻領悟這一創新理論,聯系實際精準發力。
一、新質生產力是指導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理論
為什么提出新質生產力?如何認識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意義?怎樣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問題都需要放在中國高質量發展這個階段加以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全球一百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就是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中國正處于創新驅動、提質增效,推動產業整體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是新時代的硬道理。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理論來自于創新實踐。回顧中國近些年來改革發展的歷程,堅持創新驅動、推進質量提升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時指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設質量強國,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F階段,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并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新質生產力這個新概念應運而生。
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的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對新質生產力作出進一步闡釋,“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筆者理解,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全新的生產力形態,是通過科技進步、智力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等因素驅動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強調的不僅是數量、速度,更關注質量、效率,突出了創新和質優對于先進生產力形成的核心作用。我們要全面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要義,以新質生產力創新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
二、新質生產力理論強調“新”與“質”的融合
創新和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體兩翼,它們緊密聯系,但功能不同。創新催生技術、管理、方法、模式的顛覆性變革,主要解決的是“0-1”的突破,注入的是源動力;質量追求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精準性,主要解決的是“1-N”問題,產生的是競爭力。創新與質量緊密聯系,互為依存,但是應當明確:創新不等于質量,高技術不等于高質量。在我國,既有多個傳統產業的高端突破,又存在高新技術產業中大量中低端現象。為什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總體附加值不高?這個現象給我們的啟發是:創新與質量需要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構成先進的、可持續發展的生產力。清華大學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如果縱坐標是創新能力,橫坐標是質量水平,那么它所覆蓋的面積積分則反映生產力水平。因此,創新和質量不能割裂開來,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創新要圍繞高質量發展,質量要依靠創新驅動。
縱觀世界,美歐等發達國家著力推動創新與質量的融合發展,通過體系化推進,形成經濟增長新動能和產業競爭新優勢。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是美國聯邦頂級研究機構,是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其鮮明特點就是質量要素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合,通過構建高水平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包括建立計量基準與測試體系、開展標準研制與應用服務,并以開放的認證制度支撐技術成果轉化,直接服務于工業、國防產業以及大量的中小企業。歐洲將未來工廠定位為高技術、高質量、高效能一體化發展,將增強創新力、實現更高產品質量、零故障生產、能源與資源有效利用、可快速調整的生產模式等作為建設內涵。
我國越來越重視創新與質量的融合發展。早在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了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即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筆者理解,品牌是“新”“質”的載體,而“新”“質”是關鍵內核。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強調指出,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近些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多個文件中強調了創新與質量融合發展的要求。例如,2021年10月公開發布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將“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作為五大任務之首。又如,2023年2月公開發布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將“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新優勢顯著增強”列為首要目標。
但是總體來看,現階段在組織實施層面,不少地區和產業領域在創新與質量融合發展上,仍然存在認識不高、重視不夠、力度不足、效果不佳的問題。我國產業布局、調整、發展在相當一部分領域支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但難以廣泛地支持從有到優、從大到強,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布局建設的起點,質量要素不突出、不鮮明,甚至存在缺失的狀況。
新質生產力這一創新理論的提出,既是發展的命題,又是改革的命題,需要跨越體制機制性障礙,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創新理論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明確了既要創新發展、又要提質增效,強調了“新”與“質”的融合。
三、在“新”與“質”的融合中加快建設質量強國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質量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質量強國建設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質量強國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進行全局謀劃、整體協同,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加快“新”與“質”融合進程,將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與質量強國戰略緊緊聯系在一起,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力爭實效,取得更多成果。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確立了新時期質量工作的全新方位,明確了“強結構、強動力、強基礎、強治理”的主攻方向?!皬娊Y構”是目標,“強動力”是聚能,“強基礎”是支撐,“強治理”是保障。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筆者僅從推進質量與創新深度融合的維度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
在“強結構”上,需要通過體系化創新,優化質量供給結構,推動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例如,推進標準化創新改革,加快構建新型二元標準體系,以標準供給提檔升級,引領產業內質量升級。又如,創建質量基礎設施(QI)要素集成建設并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機制,充分釋放QI對產業生態圈和產業集群建設的支撐作用,促進產業鏈整體升級。再如,融合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的分析要素,創建質量維度產業結構分析方法,推進產業間質量升級,培育壯大質量競爭型產業。還如,將技術成熟度、產業成熟度評價融入品牌成熟度評價體系,指導企業提升品牌發展能力等。
在“強動力”上,需要著力推動技術創新力轉化為質量競爭力,同時將產業升級的拉動力轉化為質量創新力,形成質量提升可持續的內生動能。例如,強化科技計劃專項支撐,組織實施質量領域基礎性、原創性研究,并同步部署產業化布局和應用。又如,以需求為牽引,推進質量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重大顛覆性技術突破,支撐質量強鏈、質量強企,加快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再如,推動數字化驅動的質量技術與管理變革,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行動,讓數據成為產業質量競爭力的重要資源和核心要素。還如,加快新技術融入標準體系的進程,以標準化引領制造業創新,以QI組合拳打造國際產業合作與競爭新優勢等。同時,探索質量分級、高端認證等制度性創新,加快形成優質優價機制,為質量提升注入動能。
在“強基礎”上,需要創新高水平QI建設機制,推進QI與科技要素的深度融合,使其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為產業質量效益型增長提供強大支撐。例如,推動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發展,強化科技資源對重要標準研制的技術支持,同步部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與產業推廣,探索“專利布局﹢標準導航”新機制。又如,積極創建包括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要素在內的QI發展指數,開展QI運行監測與綜合評價,支撐質量強縣(區、鎮)、質量強市、質量強省,讓QI充分發揮國家戰略性創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再如,加快形成高水平QI與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科技信息的融合發展,為產業鏈供應鏈互聯互通、自主可控提供產業技術基礎一體化支撐。還如,在國家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研究中強化質量要素,形成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與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優勢互補的產業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進程等。
在“強治理”上,強治理就是強制度,需要以創新與質量融合發展為導向,積極推進制度性改革,暢通創新與質量的紐帶,打通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斷點堵點,完善“新”與“質”同步推進的新型舉國體制,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性保障。例如,在國家各類創新中心中突出質量共性技術創新方向和質量變革內容,特別是在國家級新區的布局和建設上,進一步體現創新驅動、提質增效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的戰略定位;同時,在國家質量創新先導區、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國家質檢中心的建設發展上,更加突出技術創新對質量提升的驅動作用。又如,增強創新和質量制度政策的協同性、相融性,將標準創新型企業、品牌領軍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新興產業在財稅、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政策支持。再如,在國家創新人才培養、認定、扶持政策中,一并納入各類質量人才、標準化人才。還如,抓緊探索創新與質量協同發展的工作機制和激勵辦法,突出優質發展導向的政策取向,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營造環境。
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需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牢牢把握“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的定位,積極推進創新與質量的深度融合,向新前行、向質發力,以新促質、以質求新,努力將質量強國建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