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高度重視信用監管工作,全面深入貫徹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多維度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初步構建“通用+專業”體系,大力拓展分類結果應用,著力提升市場監管部門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持續做強“通用型”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全面對接總局指標體系,加快信用風險分析系統建設,加快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的數據共享,加快分類結果在“雙隨機、一公開”等監管工作中常態化應用。通過實踐驗證數據,持續優化廣東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現階段一、二級指標保持與總局模型一致,三級指標新增4個廣東特色指標;結合專家論證研判,對指標體系中不同層級所有指標,對應分層賦值計算邏輯規則,不斷提升分析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應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結果后的整體問題發現率較實施前提升近10個百分點。
推動做實“專業性”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在全國率先出臺《產品質量信用分類監管規范》,圍繞產品質量監管結果數據,就產品質量違法行為對經營者進行失信記分。對全省82365家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進行信用量化評價,劃分A、B、C、D四類質量信用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逐步實行對產品的分類量化。食品生產方面,加強食品生產企業主體信息、食品生產許可信息歸集,持續推進監督檢查信息歸集,健全食品生產企業分類標注,制定《廣東省食品生產企業信用評級與風險分類規則(試行)》,推進建設食品生產企業風險分級系統。特種設備方面,新建特種設備信息化系統,嵌入專業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模型,針對使用單位特種設備使用安全情況對其進行安全信用評價,按照評價結果實施針對性監管。總結推廣兩輪次知識產權保護分類管理試點經驗,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重點市場等領域建立知識產權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模型。
組織做深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應用。組織廣州市全領域推行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應用;推行全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率先研發個體工商戶“4+17+40”、農民專業合作社“5+24+80”分類指標體系和數據模型;推行全部門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開放給全市510個行政執法部門共享共用,并對接至全市各部門1912個檢查對象子庫。組織深圳市深化基層具體監管行為應用,以基層監管場景需求為導向,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模式基礎上,通過“主標簽+副標簽”對業務歸類和統計,豐富主體信息描述維度,構建“自動+人工”雙識別體系;準確描畫各行業特征,著力解決監管對象識別難和人員信息不對稱問題,率先在企業年報和公示信息抽查中運用,落實差異化監管,以更大力度支撐精準監管。組織佛山市深化市場監管部門各層級應用,建成全省首個覆蓋市、區、鎮(街)三級的市場監管服務信息化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構建風險研判模型,初步實現信息歸集、自動分類、共享應用的閉環管理;全時監測、實時識別定位經營主體風險等級,對風險高的經營主體增加抽查頻次,從對應登記事項監管和公示信息抽查需求出發,延伸到對應各層級各領域監管需求,檢查問題發現率由改革前的17.6%提升到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