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各類電商平臺、電商企業紛紛開展各類優惠促銷活動,但一些不良商家卻趁機以低價為名,通過各種手段誘導消費者私下交易,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推進放心消費行動,引導消費者正確理性購物,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省市場監管局、省消委會聯合發出以下消費提示:
一、私下交易風險多,網購認準正規交易渠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明確規定了電商平臺應履行的責任義務,為消費者網購提供了較好保障。而繞開平臺的私下交易,易被認定為公民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行為,不僅商品服務質量、交易資金安全、售后服務等得不到保障,而且很難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維權,后續在聯系商家、獲取證據等方面還可能面臨一系列困難。消費者應選擇正規平臺、官網內的交易渠道,不要輕易通過他人提供的不明鏈接,或商家自建的小程序下單。
二、警惕“優惠套路”,防范私下交易陷阱
在日常消費和促銷活動中,一些商家會邀請消費者加入會員群、優惠群等,或直接發送領取優惠券的鏈接。這本是一種常規的營銷方式,然而卻有不良商家以此為幌子,誘導消費者點擊進入非法鏈接、自建網站或小程序等進行交易。消費者在參與相關優惠活動時,要時刻保持警惕,注意最終下單的鏈接是否仍在正規平臺或渠道內,如跳轉到其他非正規渠道,則應慎重考慮,切莫掉入私下交易的陷阱。
三、“貨到付款”存漏洞,平臺內支付更穩妥
“貨到付款”本是方便消費者現場檢查驗貨,但在現實操作中,有些商家卻在消費者正常下單后,以操作失誤為由,擅自將平臺訂單取消,改為貨到付款,達到私下交易目的;還有些非正規渠道的商家以低價和“免費試用、無效退款”的宣傳,吸引消費者貨到付款,并通過快遞員要求消費者先簽收付款。通過上述方式交易的消費者簽收后發現貨不對板等問題要求退貨時,商家則以各種理由推脫,甚至直接“失聯”。消費者應優先選擇在平臺內進行支付,或者選擇平臺內的“先用后付”,如確需貨到付款,應先仔細查驗商品,確認無誤后再簽收付款,發現問題應果斷拒收。
四、注意保留交易證據,依法理性維權
消費者在網購過程中,特別是對商家或商品存在顧慮時,應及時保存好訂單明細、付款憑據、聊天記錄等證據,當發現權益受損時,應依法維權,可先與商家進行協商,并申請平臺介入處理,也可向當地12315、12345或消費者委員會進行投訴,若遭遇私下交易騙局,應及時報警處理。
近年來,廣東持續開展“經營者放心消費承諾”活動,消費者在全省范圍內可選擇到放心消費承諾單位進行消費,享受品質承諾、誠信承諾、維權承諾等保障。
南方+記者 賓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