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多處涉及市場監管工作,包括對個體工商戶分類幫扶支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持續改善營商環境、違規收費整治、公平競爭等內容。
回顧2023 1、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出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總體工作方案,清理一批妨礙公平競爭的政策規定。 2、扎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共建國家貿易投資較快增長。 3、全面提高政府履職能力。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議案10件,制定修訂行政法規25部,實施提升行政執法質量。 4、狠抓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 5、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2024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關鍵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 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 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 支持平臺企業在促進創新、增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關鍵詞:強化高質量發展基礎支撐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社會創新資源,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加強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 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關鍵詞:擴內需促消費 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綜合施策,激發消費潛能。 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實施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促進政策,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推動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擴容提質,支持社會力量提供社區服務。優化消費環境,開展“消費促進年”活動,實施“放心消費行動”,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實施標準提升行動,加快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推動商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改善生活需要。 關鍵詞: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 全面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及配套舉措,進一步解決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提高民營企業貸款占比、擴大發債融資規模,加強對個體工商戶分類幫扶支持。 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業賬款長效機制,堅決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積極支持企業家專注創新發展、敢干敢闖敢投、踏踏實實把企業辦好。 關鍵詞: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標準指引。 著力推動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制度規則統一。 出臺公平競爭審查行政法規,完善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監管規則。 專項治理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招商引資不當競爭等突出問題,加強對招投標市場的規范和管理。 堅持依法監管,嚴格落實監管責任,提升監管精準性。 深化電力、油氣、鐵路和綜合運輸體系等改革,健全自然壟斷環節監管體制機制。 關鍵詞:高水平對外開放 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積極擴大優質產品進口。 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 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 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資補助水平。 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培養用好鄉村人才。 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 提升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 適應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養老照護等領域人才需求,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嚴格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安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