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質發函〔2021〕655號
林弋揚等代表:
你們提出的關于夯實國內質量基礎支撐為質量強國開創廣東先鋒的建議收悉,經綜合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意見,現答復如下:
一、我省質量基礎支撐建設情況
質量基礎支撐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省委、省政府及省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質量基礎支撐建設,為深入推進質量強省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一)夯實質量基礎設施。一是圍繞產業發展布局建設質量公共服務平臺。全省共建設智能電網輸配電設備、工業機器人、石墨烯產品等國家質檢中心83個(其中建成72個)、省級質檢站228個(其中建成222個)、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4家、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21家、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6個、國家級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2個,數量和檢驗檢測公共服務能力均居全國前列。二是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企業法人+聯盟”的形式,整合行業產業鏈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布局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28家,組建國家創新中心2家,建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434家,支持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三是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深化標準化改革,實施“標準化+”行動,圍繞戰略性產業發展需要,制定、實施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照明、電動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大數據、4K電視網絡、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等13個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制定發布836項關鍵技術標準;圍繞智能家電、增材制造、無人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選取重點培育發展的專利導航成果,將專利成果轉化為標準,促進高價值專利與標準融合,以標準引領產業發展。
(二)支持質量基礎研究。2020年在全國率先設立省級“重點科技產業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重點專項,以質量強省、質量發展、市場監管、產業發展需求為牽引,圍繞機械電子、通訊裝置、電器裝備、智能電網、新能源等7個領域12個研究方向共布局了13個項目。2020年9月,出臺《廣東省培育精密儀器設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粵科基字〔2020〕220號),引導企業科技創新,明確重點支持質譜、光譜、生物化學分析以及量子化計量技術、智能測量等方向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突破離子源、激光器、傳感器、光柵、濾波器等關鍵零部件,重點研制計量檢測等高端儀器設備。
(三)加強質量學科建設。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供給,學科專業設置和專業招生結構重點向含質量、計量、檢測相關專業在內的理、工、農、醫類專業傾斜。“十三五”以來,立項支持相關本科專業類項目建設9項,其中重點專業2個、特色專業7個。相關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相關課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7門。在安排分學校招生計劃時,著力引導各高校改進完善校內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積極鼓勵和支持高校擴大關鍵領域和繼續人才培養規模。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79所高等院校設有食品質量與安全、質量管理工程、標準化工程、食品安全與檢測等相關專業。其中,20所高校設置了相關本科專業,本科在校生現有6531人,招生指標由2015年的853人提升到2020年的1797人;59所高職院校設置了相關專科專業,現有專科在校生20623人,招生規模由2015年的6565人提升到2020年的9065人;中山大學設有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碩士學位點,現有碩士生20人;華南理工大學開設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博士學位點,現有博士生4人;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兩所高校培養儀器儀表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現有儀器儀表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方向的碩士研究生80人。
(四)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出臺《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的通知》《廣東省“互聯網+先進制造”專項實施方案(2016-2020年)》《深入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推進全省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間,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業態實施數字化轉型,圍繞電子信息、先進裝備、食品醫藥、輕工材料等重點行業打造了一批“燈塔式”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累計推動超過1.5萬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2家,遴選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378個,25個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
(五)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為鼓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企業所得稅法允許對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進行加計扣除。2015年,財政部、稅務總局出臺政策,進一步放寬了研發活動的范圍。如符合條件,企業進行質量創新和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研發費用均可以納入加計扣除政策享受范圍。2019年我省出臺了“科創十二條”,在全面執行國家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75%政策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級以上市對評價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增按25%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標準給予獎補。2018至2020年,省財政統籌安排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資金,聚焦九大重點領域,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通過主動對接、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重點行業龍頭企業來開展技術攻關。2020年,省政府決定設立省級質量提升發展基金,支持質量改進和質量創新,為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質量工作發揮了重要導向作用。2021年,國家為進一步鼓勵制造業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對屬于制造業的企業加計扣除標準直接提高至100%,省財政預算安排了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資金。
(六)落實產業發展空間規劃。一是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國土空間規劃的政策方針,在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時提出合理布局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空間,以“一核一帶一區”為引領,優化全省產業空間布局。指導各地在市、縣國土空間規劃中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統籌保障質量基礎支撐性產業用地規模。二是高度重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空間研究,建立重大項目清單管理制度和定期更新機制,對納入重大項目清單的國家和省部署的重大發展平臺、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用地空間上予以重點保障。三是在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中,多次組織各地及省有關部門、中央駐粵企業等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內重大產業建設項目矛盾沖突梳理工作,合理妥善保障重大產業項目用地需求。四是為支持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連續兩年向各地級以上市預支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規模,允許各地按照預留城鄉建設用地規模簡化使用手續,重點保障近期重大產業項目、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和民生工程項目的用地空間需求。五是做好用地審批“放管服”工作。省管權限建設用地審批(審核)職權已由省政府委托各地級以上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實施,減少用地審批層級。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積極推動將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廣東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并組織實施,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質檢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平臺,在新一輪省級“重點科技產業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重點專項中布局開展工業軟件、精密儀器與設備、電子化學品等專項工作。
(二)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建設,以“灣區標準”為載體推進粵港澳三地規則機制銜接,通過標準“軟聯通”帶動基礎設施“硬聯通”,真正實現灣區互聯互通。推進知識產權、標準、檢驗檢測、認證、品牌一體化發展,支持社會組織、專業技術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集產業協同研發設計、質量管理、標準研制和知識產權運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推動專利轉化為標準、標準開展認證、認證形成品牌,加快將自主專利技術通過標準化途徑產業化、市場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三)開展智能制造生態合作伙伴計劃,加大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力度,分類施策深化兩化融合扶持政策,重點在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等行業集中度較高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推動工業軟件和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廣泛應用,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企業整體數字化轉型。
(四)強化相關專業學科建設,持續推進引導高等院校對接新工科建設,進一步優化各層次高等教育專業布局結構,加大對質量、計量、檢測相關專業學科的建設力度和培養質量,擴大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培養更多高水平專業人才。
(五)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布局質量基礎支撐性產業的發展空間,指導市、縣將符合要求的產業類項目納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或《廣東省2021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并按照單獨選址方式報批,爭取國家配置用地指標。同時,做好培訓指導,提高各地級以上市用地報批組卷質量和審查效率,加快用地審批進度。
(六)進一步依法依規培育質量基礎企業發展,優化項目申報備案流程,為質量基礎企業提供有利條件,鼓勵和引導企業科技創新,打造高端品牌。同時,做好財政支持政策宣傳解讀和納稅輔導,確保相關企業應享盡享,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向中央反饋并爭取完善。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的關心支持。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1年6月8日
(聯系人及電話:楊祖輝,020-3883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