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質發函〔2023〕453號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王大平委員提出的《關于立足全球創新網絡,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集群的提案》(第20230305號)提案收悉。經認真研究,我單位會辦意見如下:
我局高度重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大力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全面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突出圍繞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集群相關工作,全面提升制造業質量水平,加快推動質量變革創新,助推我省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提高產業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強化政策供給。出臺我省全面提升制造業質量品牌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發揮5億元省質量提升發展基金杠桿作用,撬動10億元以上的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質量發展工作。開展質量工作考核,21個地市均建立質量工作考核機制,質量水平實現整體提升。二是推進質量提升。聚焦戰略性產業集群,在全省遴選100個行業或產品開展質量強業活動。創新開展“問診治病”質量幫扶工作。向全省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發放2萬份技術幫扶和產品檢測券,共發動組織或機構526家、各類質量技術專家770人次參與質量提升行動的幫扶和服務。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消費品產品質量合格率、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等質量指標位居全國前列。三是樹立質量標桿。省政府出臺《廣東省政府質量獎管理辦法》,在原10個省政府質量獎的基礎上增設40個省政府質量獎提名獎,實現獎項擴面增項提額。2023年1月舉辦第七屆廣東省政府質量獎頒獎大會,鼓勵帶動全省企業追求卓越質量。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2家組織獲得省政府質量獎,36家組織和1位個人獲得省政府質量獎提名獎,其中制造業獲獎組織79個,占比達79.8%。四是夯實質量基礎。圍繞我省制造業重點產業發展需要,建設高水平公共檢測服務平臺。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設質量基礎“一站式”服務站108個,服務范圍全面覆34大類制造業行業,制造業覆蓋率達到100%。全省共建成或在建83個國家質檢中心和230個省質檢站,綜合檢測能力居全國前列。
(二)完善智能制造標準化基礎性保障
一是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省政府與標準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粵港澳三地以“同一個灣區 同一個標準”為理念,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下的標準化工作新路徑,省市場監管局聯合香港工業署、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編制《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發展指南(試行)》,簽署推進標準工作合作備忘錄,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研制110項“灣區標準”,其中包括《移動式和便攜式無線充電裝置 發射端通用規范》《超高清視頻服務用戶體驗評估規范》《智能坐便器座圈》等一批智能制造標準。以“推進國際科創中心”為灣區標準建設的突破點和落腳點,加強粵港澳三地標準化資源與科技、產業資源對接,推動科技、標準和產業協同發展,以“灣區標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集群高質量發展。二是大力加強標準化資金、人才等基礎性保障建設,夯實標準化發展基礎,全省標準化戰略專項資金約3億元/年,撬動企業不斷增加對標準化工作的投入。發揮省部共建的國家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廣州、深圳)作用,圍繞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一批國際標準化領軍人才、青年專家,加快國際標準化人才梯隊建設。推動國際、國家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工作組等技術機構落戶,目前廣東擁有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56個,承擔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或工作組15個,承擔國際標準化技術對口單位21個,逐步打造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化工作高地。
(三)推進標準與專利融合創新
一是深化標準化戰略,實施“先進標準+智能制造”行動,開展智能家電等智能制造集群標準化研究,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以產業鏈為紐帶,依托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和骨干企業,提升重點領域上下游產業標準的協同性和配套性,建立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化在支撐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促進先進標準與智能制造產業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發布實施新能源汽車、氫能等11個制造業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以及836項關鍵技術標準,在家用電器、智能電網、氫能、區域標準化協同創新等領域,共獲批6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2個國家標準檢驗檢測驗證點建設,為實現智能制造集群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二是開展“創新成果和專利技術標準化的轉化機制和相關政策研究”“專利導航成果標準化應用研究”等項目研究,主動對接專利導航成果,加快成果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推進專利標準領航工程,圍繞智能家電、增材制造、無人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探索以“技術研發—專利導航—專利標準化—NQI服務—標準國際化”為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途徑。
(四)推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一是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對接活動,全省舉辦“入園惠企”活動57場,對接走訪企業539家次,受惠企業及創新主體超過5000家。二是與二十家銀行分別簽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戰略合作協議,合力推進廣東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發展,助推全省創新型科技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實現融資。三是聯合廣東銀保監局印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線上試點實施方案,組織200余家銀行開展質押融資登記全流程無紙化試點。
(五)深化知識產權運營服務
一是持續推動廣州、深圳、東莞優化完善運營服務體系,引導省級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基金重點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積極開展專利產品備案,組織各地市全面發動域內企業開展申報工作,加強與科技、工信、發改等部門聯動,引導和支持“專精特新”、高企等企業符合條件的主導產品通過試點平臺備案認定,納入第一批備案企業超過5000家。三是支持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3個國家級運營交易平臺建設,支持東莞推出全國首個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托管+保險”服務。
(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法治保障
推動出臺《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對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進行明確規定。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2022年,共辦理知識產權行政處罰案件4346宗,案值2.95億元,罰沒款0.75億元;辦理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1138宗,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司法部聯合開展的示范建設試點中獲“優秀”等級。全省累計建有13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或快速維權中心,聚焦當地重點產業提供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服務。其中,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擁有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廣州、珠海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擁有高端裝備制造服務領域,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擁有互聯網服務領域,佛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擁有智能制造裝備服務領域,汕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擁有機械裝備制造服務領域,均可為當地智能制造集群提供有針對性服務。2022年,全省各中心共接收專利快速預審3.5萬件,提供維權援助服務0.8萬次。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下一步,我局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主動融入大局,緊緊圍繞“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發揮市場監管賦能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集群發展作用,助力做優做強制造業這份厚實家當,為高水平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筑牢質量基礎。
一是大力推動制造業質量提升。開展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加強重點領域產業基礎質量攻關。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鼓勵企業設立首席質量官,嚴把質量關。推動制造業企業練好內功、全面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積極爭創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質量卓越產業集群,讓世界一流的企業和產品體現更多廣東元素。
二是加大標準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力度。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在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智能制造專利與標準融合、加快智能制造“灣區標準”建設,推進國際標準化躍升工程,鍛造梯次銜接的制造業標準化人才隊伍等舉措上繼續發力用力。
三是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機制。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政策,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保障范圍,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及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質押紓困專項活動。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線上試點和無紙化試點,深入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產品宣傳和推廣。鼓勵知識產權保險、信用擔保等金融產品創新,依法依規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
四是推動創新主體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提高高校院所、國有企業專利技術轉化效率,降低中小企業獲取專利技術門檻。完善廣深莞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優質運營服務輻射范圍,優化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服務功能,鼓勵企業進場交易。
五是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開展“護航2023”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專項行動,聚焦展會、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依法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維護創新主體合法權益。強化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制建設,為企業提供快速便捷的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持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體系建設,推進省、市、縣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構協同合作、資源共享,織好維權援助“一張網”。
專此函達。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3年5月10日
(聯系人及電話:張宇明,020-388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