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知促函〔2024〕864號
韓定安等委員:
你們提出的《關于強化高價值發明專利運營,助力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第20240795號)提案收悉。經綜合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廣東金融監管局等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加大培育高價值專利力度,增加高質量技術成果供給
(一)強化科技攻關創造更多高價值專利。起草并推動出臺《關于知識產權助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2023年,新建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中心80家,累計455家,研究制定專利密集型企業培育方案,加強專利密集型企業培育。組織知識產權主題賽事活動,提高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質量。圍繞制造業當家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瞄準產業重大需求,深入推進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精準聚焦九大領域、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集中最優資源攻堅克難。圍繞芯片設計和制造、工業軟件和顯示制造裝備等戰略專項和重大專項,培育一批原創型、基礎型高價值專利,推動加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31.79萬件,占全國總量的19.09%,保持全國首位,同比增長21.91%,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5.11件,保持全國第三位(北京136.95件,上海50.2件),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3件。2023年,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明專利授權量為3.80萬件,居全國首位,同比增長18.41%。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省發明專利授權量的比重為26.56%,占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明專利授權量的比重為15.47%。
(二)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一是培育40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覆蓋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獲批建設5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能力建設、技術研發、協同創新,催生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在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形成一批關鍵核心知識產權。二是大力發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加速器”,共培育162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將知識產權情況納入企業技術中心評價指標體系,推動企業開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引進人才和投入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技術創新活動,實施一批創新能力提升項目,通過自主創新、開放合作等多種途徑,催生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知識產權。
二、強化校企對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轉移轉化
(一)推進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指導高校深入落實《教育部 國家知識產權局 科技部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開展專利申請前評估,加強高價值專利培育,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截至2022年底,全省147所高校建立了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102所高校成立了專職部門,其中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均建立了成果轉化重大事項領導班子集體決策制度。121所高校建立了成果轉化審批流程和管理體系,90所高校建立了科技成果資產評估和備案管理程序,128所高校在年度考核、職稱評定及晉升制度中增加了成果轉化的考核權重,96所高校建立了明確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管理制度,47所高校明確了專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參與成果轉化收益獎勵,34所高校設立了市場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合作及管理制度。目前,中山大學等4所高校建設有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華南農業大學等6所高校建設有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二)推進校企協同創新。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進行有效協同,聯合共建一批創新聯合體、中試熟化和概念驗證基地等,目前各主要高校聯合行業企業共建總投入500萬元以上創新聯合體超過200個,總投資過億元。已建、在建、新建中試、概念驗證基地約10個;依托中山大學等6所高校建設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平臺。聯合佛山、東莞、中山、汕頭等地市政府,共建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依托企業提出的工程技術問題,組織高校和企業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和協同科研攻關。在解決企業問題的同時,培養具有突出實踐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師,目前已累計組織25所省內外高校與近400家高新技術企業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4000多人,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3200多個,一大批研究生畢業后成長為行業一線研發骨干。大力加強產業學院建設,目前高校與企業已經建成285個產業學院,覆蓋電子、通信、農林、醫藥50多個產業領域,其中50個省示范性產業學院。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組織54所高職院校與53家行業協會(產業園區)、207家單一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提升在職員工學歷和技能。深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近300所院校參與試點工作,1+X證書累計完成考核評價超60萬人次,考核人數穩居全國前列。
(三)支持國家級知識產權交易運營平臺建設。開展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建成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中國電力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7個國家及省級運營交易平臺;布局建設廣州、深圳、東莞3個“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培育發展了50多家知識產權運營交易服務機構。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聯合澳門城市大學、葡萄牙埃武拉大學等共同成立“一帶一路”中葡中拉知識創新與轉化聯盟,在國內各科技產業園區設立“知識轉移和展示中心”,促進科技創新項目的啟動、參與和發展。同時,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與澳門大學簽訂知識產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知識產權金融創新、導航分析、國際化運營、專家庫建設等方面展開合作。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與香港知識產權交易所簽訂《知識產權戰略合作協議》,在專利技術、版權資產和商標品牌的轉移、轉讓、聯合掛牌以及交易運營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四)搭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合作交流平臺。一是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2019—2023年,聯合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共同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成功搭建粵港澳知識產權交易線上線下平臺,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深化粵港澳知識產權運營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2019—2023年,組織舉辦多屆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搭建粵港澳交流合作機制,支撐粵港澳三地企業高質量發展。各種粵港澳合作平臺搭建,拓寬了醫療產業高價值專利轉化渠道和路徑。
三、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加強知識產權轉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完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全省建立了以專業機構為主體的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以政府為主導的生產力促進體系、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以及社會市場化運作的各類科技創新服務機構體系。2023年,全省31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全年促成技術轉移項目33744項,成交金額達62.84億元。組織技術推廣和交易活動759次,組織技術轉移培訓28200人次,服務企業21188家,解決企業需求20256次。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打造鏈接覆蓋“技術需求—成果供給—技術交易—支撐服務—孵化育成”全鏈條資源的新型技術轉移線上服務總平臺——“華轉網”,充分發揮“華轉網”在需求、人才、項目、儀器、服務資源集聚效應,匯聚4000多名科技人才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企業發布技術需求近2000項,共有1100多項關鍵技術成果對接轉化,實現技術交易額超8億元;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搭建起有成果、有專家、有投資、有政策、有基地、有人才、有案例的“七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累計促成全省高校向企業轉移技術成果數超3000項,成果轉化金額超6億元。
(二)培育壯大知識產權專業人才隊伍。一是全面完成各系列職稱制度改革。按照國家職稱制度改革分系列推進的總體部署,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逐個系列落實省級改革任務,制定出臺工程技術人才、科學研究人才、衛生健康專業人才等 27個系列60個類別改革實施方案或職稱評價標準條件。二是完善知識產權專業職稱評價體系。按照國家深化經濟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部署,將原我省知識產權研究人員納入經濟專業人員職稱系列知識產權專業類別,穩慎做好新舊職稱政策體系和人員的銜接過渡,新增設置商標、地理標志等高級職稱評審專業。認真組織實施全省知識產權職稱評審工作,改革至今共有9人取得高級職稱,其中正高級知識產權師職稱1人、高級知識產權師職稱8人。三是開展技術經紀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審。2021年6月,印發《關于印發廣東省技術經紀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條件的通知》(粵人社規〔2021〕14號),涵蓋技術轉移轉化研究、技術轉移轉化運營、技術轉移轉化服務等三個專業類別。截至目前,已組織開展2次評審,244人取得技術經紀職稱,其中正高級12人、副高級99人、中級17人、初級116人。四是加強高校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的情況作為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強校工程”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指導推動高校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等不同類型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持續推動高校“破四唯”“立新標”,把專利創造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產業化等指標作為科研人員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崗位聘任以及年度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深化高校職務科技成果授權和單列管理改革,協同制定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認定工作指引,著力破解高校教師科技成果“不愿轉”“不敢轉”的問題。
(三)加強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一是高質量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依托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深圳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2家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構建初級、中級、高級專業化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專業化職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2023年,2家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培訓26場次,培養技術轉移人才1758人次。其中,初級培訓1403人次,中級培訓288人次,高級培訓31人次,RTTP(國際注冊技術經理人)36人次。二是建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經理人隊伍。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面向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從業人員持續組織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效率。近年來,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聯合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等機構開展科技技術經理人培訓,累計在佛山、珠海、惠州、重慶等地組織40期技術經理人培訓,共計2920人次參加,覆蓋全省包括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深圳大學等198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創新平臺。
四、不斷強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供給
(一)大力推動知識產權金融融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科金15條”),提出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質增效、規范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證券化等措施。實施“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倍增計劃”,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增量擴面,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扶持政策,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運作流程,擴大扶持政策和補償基金覆蓋面。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科技型企業特點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產品和服務模式,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規模。優化知識產權處置模式,擇優推薦專業知識產權運營機構或平臺,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委托、集中收儲等方式將知識產權質物交予運營機構開展集中運營處置,拓寬知識產權流轉、交易、變現渠道。搭建融資對接平臺,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入園惠企”。2023年以來,聚焦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深入園區、企業,引導金融機構聯合有關部門舉辦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對接會148場,累計達成融資意向370.39億元,有效緩解制造業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2023年,全省專利和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為2306.7億元,占全國總量的27.01%,同比增長137.8%,超額完成倍增計劃,有效緩解4400余家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持續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推動科技型企業通過專利許可資產支持計劃等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直接融資。推動全國首單涉農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天知1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首個深港跨境“N+1”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落地深圳,全年新發行20支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規模逾43億元,有效推動知產加速“變現”。
(二)提高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便利化服務水平。持續推動知識產權質押登記線上辦理試點落地,促進融資服務便利化。推動廣東成為全國首批擴大開展知識產權質押登記線上辦理試點的四個地區之一。精選32家業務基礎好、責任意識強、執行能力佳的銀行在161個機構網點開展質押登記線上辦理試點,實現轄內20個地級以上市(不含深圳)試點全覆蓋。開展專門培訓,推廣試點業務,推動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深化質押登記全流程無紙化辦理,促進科技型企業融資服務便利化,助力解決知識產權融資登記難、耗時長的問題。2023年,廣東(不含深圳)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全年累放戶數和金額分別是2022年同期的1.85倍和2.02倍;期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02.56%。其中專利權質押貸款全年累放戶數和金額分別是2022年同期的1.74倍和1.57倍,實現“雙倍增”。
(三)全面優化知識產權融資體系。鼓勵和支持銀行機構持續豐富知識產權專屬融資產品,規范開展供應鏈金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業務。南海農商行推出政銀知識產權寶、工匠貸、科匠貸、數字貸、育鷹寶等主要面向科技企業的產品,對于擁有知識產權的借款人,增加知識產權質押擔保為借款客戶增信,拓寬客戶質押融資渠道。同時,支持銀行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探索股債聯動的新型融資模式,通過多元渠道抵補信貸風險,為科創企業提供可持續性資金支持。2023年,轄內銀行機構通過“貸款+外部直投”等模式內外聯動投資機構,累計發放科創企業貸款11.8億元,同比增長22.24%。如浦發銀行廣州分行聯動集團內浦銀國際、浦銀安盛以及80余家外部投資機構,為授信企業提供綜合支持。
(四)加大《專利評估指引》等推薦性國家標準推廣應用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探索開展知識產權內部評估。做好銀行機構調度工作,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科技型企業特點 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出臺《廣州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條例》,規定地方金融管理、科技、知識產權等部門應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民營經濟組織提供普惠貸款、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所產生的本金損失,按照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償。
五、加強工業企業知識產權對接平臺建設,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一)開展工業創新成果平臺建設,推動知識產權轉移轉化。 加強與廣東工業大學對接,建設線上推廣平臺和線下展示服務網點,培育工業領域創新成果推廣隊伍,構建基于“互聯網+工業創新成果推廣”的線上線下工業創新成果推廣中心。累計建設線下示范點15個,入庫企業近萬家,入庫成果2萬多件,成果對接數量達3千多項。提升部省共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加強制造業創新成果產業化及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和質量。發揮好25家已落戶我省的部省共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作用,促進制造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產業化。對接促進知識產權應用,提升“廣東制造”的質量品牌核心競爭力,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推動完善金融支持制造業政策體系。配合省委、省政府制定《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廣東省降低制造業成本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持續強化制造業信貸政策指導,推動金融機構扎實做好支持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工作。聯合省發展改革委、廣東金融監管局轉發《關于加強融資對接和要素保障進一步加大對民營制造業企業信貸支持的通知》,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制造業企業的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提升民營制造業企業融資獲得感。指導人民銀行廣東省內各地市分行強化與工信、科技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聯動,出臺《關于金融支持佛山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梅州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從加大信貸投放、優化信貸結構等方面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1月末,廣東制造業貸款余額為3.3萬億元,同比增長24.8%,增速較上年同期提升4.2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684億元,同比多增612億元。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4.4%,先進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5.2%,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5.9%。
(三)多措并舉為制造業提供有效金融支撐。一是創新貨幣政策工具運用方式。在全省初設60億元“粵科融”支小再貸款專項額度,優先滿足金融機構科技信貸申請需求。截至2024年1月末,已累計投放“粵科融”支小再貸款24.96億元,共惠及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747家。結合智能移動終端、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智能制造產業鏈”創新推出“智鏈通”(智能制造業產業鏈票據再貼現),結合新能源汽車創新推出“綠鏈通”(綠色制造產業鏈票據再貼現)。截至2024年1月末,已為423家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辦理“智鏈通”“綠鏈通”再貼現29.54億元。二是發揮銀行機構制造業貸款情況通報機制作用。按季度通報轄內規模較大的27家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速、在各項貸款中占比以及支持制造業融資的典型案例,激勵金融機構持續對標先進,加大制造業貸款特別是中長期貸款投放。三是提升制造業金融服務專業化水平。指導轄內金融機構成立制造業服務中心,通過設立專業團隊、專屬政策、專屬產品、專項額度,提升對制造業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響應效率。截至2024年1月底,已推動廣東省16個地市金融機構設立制造業服務中心(專窗)114個。
六、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加快知識產權運營體系建設。完善廣州、深圳、東莞建設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支持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中國電力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交易平臺穩步推動主營業主擴展,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交易運營機構培育扶持機制,引導交易運營機構加強與風投機構、金融機構、保險機構對接,支持交易運營機構有計劃、持續性地發展。
(二)促進知識產權與金融資源融合。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廣泛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適當提高對中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豐富和創新知識產權融資產品。發揮金融機構組織調度和專班機制作用,做好金融支持強化發明專利運營。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深入園區和企業,強化金融支持強度,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研發投入等“軟實力”打造成融資“硬通貨”。積極實踐知識產權資本化新模式,推動知識產權出資、股權交易、證券化等知識產權金融產品創新,優化和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模式。引導知識產權評估、交易、擔保、代理、法律及信息服務等機構進入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市場,加快形成多方參與的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體系。
(三)加強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引進及培養。認真組織實施我省高級知識產權師、技術經紀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工作。優化知識產權和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價機制。推進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各類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指導高校提升專利申請質量。推動粵港澳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借鑒港澳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經驗和做法,完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支撐服務體系。建設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做大做強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壯大技術轉移人才隊伍。開展知識產權領域交流活動,落實相關措施和扶持政策,為知識產權領域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提供及時、優質的人才服務。
(四)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涉及的科技、資產、財政、知識產權、司法、稅務等各部門協調,充分發揮賦權改革、單列管理改革等試點改革的示范突破作用,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做強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樞紐平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設。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協同聯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水平。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4年7月22日
(聯系人及電話:陽屹琴,020-38835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