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高清性色生活片97,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專欄 > 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 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 媒體關注

【中國發展觀察】統籌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全面助力高質量發展

信息來源:中國發展觀察 時間:2023-05-15 14:32 字體: [大] [中] [小]

  “質量興則經濟興,質量強則百業強。”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我國的興國之道和強國之策。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統籌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擘畫藍圖,為全面提高我國質量水平作出重要部署。

  《綱要》指出,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如何全面推進質量強國建設以促進高質量發展?《中國發展觀察》雜志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展開深入解讀和探討。

  從質量振興、質量發展到質量強國

  “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追求質量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主題。置于全球大背景之下看質量,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質量是立國之基、興國之策、強國之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賈玉奎向《中國發展觀察》雜志記者表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質量建設。從1978年第一次提出以“生產優質品光榮、生產劣質品可恥”為主題的全國“質量月”活動,到2022年以“推動質量變革創新促進質量強國建設”為主題的“質量月”活動,質量的內涵不斷延伸擴展。進入新時代,隨著“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質量強國建設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

  在賈玉奎看來,新中國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追求質量、探尋質量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質量工作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先后有三個標志性的高峰:一是1996年頒布《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覆蓋15年;二是2011年頒布《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覆蓋10年;三是2017年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3年重點任務。他強調,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的大背景下,《綱要》的出臺,是我國質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質量工作的新高峰。從質量振興到質量發展,再到質量強國,標志著我國質量工作進入新時代、開啟新篇章。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業務副院長鄧悅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的發展模式從速度型向質量型轉型已經進行了十余年,積累了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尤其是科技創新進步明顯,據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萬億增加到2022年的3.09萬億;研發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預計超過600萬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熱點論文占全球總量的41.7%,高被引論文占27.3%。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成效顯著,對外貿易綜合實力增強。這些成果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指揮棒”作用,更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是我國質量發展最快最好的十年。”賈玉奎認為,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總體推進更加有力。黨中央把質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質量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對質量工作提出明確要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大質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二是質量水平大幅躍升。我國質量競爭型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重大裝備整機質量、可靠性水平和國產化程度大幅提高,載人航天、高鐵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取得突破。服務質量持續向好,政務服務、公用事業、銀行金融、物流快遞等行業服務質量水平加快提高。越來越多的高品質產品、工程和服務等,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三是治理體系更加健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調整,市場監管體制機制進行重大改革,實現分段、分領域監管向統一、綜合性監管轉變。質量政策、法規和責任體系不斷健全,企業質量主體責任進一步壓實,市場競爭秩序和質量安全狀況持續好轉。四是基礎設施顯著增強。全面完成標準化工作改革任務,標準供給實現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覆蓋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各領域的標準體系基本形成。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計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現,獲得資質認定的檢測機構不斷增加。服務支撐能力不斷提高,應用范圍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層次全方位拓展,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

  鄧悅提到,“近年來,隨著我國質量建設的快速發展,國民質量意識不斷提高,全社會形成了追求質量的價值觀;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不斷完善,質量信號的傳播平臺進一步規范,政府與市場有效結合,培育了一批區域品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這些方面體現著質量強國建設的歷史性成效,也為下一步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奠定了基礎。”賈玉奎說。

  質量建設的新形勢與新戰略、新方向與新路徑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帶動質量理念、機制、實踐的深刻變革。質量作為繁榮國際貿易、促進產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要素,越來越成為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焦點。

  鄧悅表示,近幾年我國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和一些國際政治沖突的影響,加上世紀疫情這種“黑天鵝”事件的出現,拖慢了轉型的腳步。尤其在國際貿易方面,全球化倒逼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質量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等,但因為客觀環境的變化對進一步轉型發展造成了阻滯,這是我國建設質量強國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賈玉奎認為,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綱要》的出臺,更加凸顯了質量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和作用。作為首個由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質量建設綱領性文件,確立了新時期質量工作的全新方位,為統籌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注入了強大動力。

  《綱要》在分析形勢背景基礎上,突出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和系統推進原則,并提出“三個體系”建設的戰略方向,即建設更適配的質量供給體系、高水平的質量基礎設施體系、現代化的質量治理體系。同時,《綱要》明確了2025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從六個方面對實現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明顯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等目標進行了細化;到2035年,質量強國建設基礎更加牢固,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達到更高水平。

  與此同時,《綱要》也明確了質量強國建設的戰略路徑,包括八個方面重點任務,即: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加快產品質量提檔升級;提升建設工程品質;增加優質服務供給;增強企業質量和品牌發展能力;構建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推進質量治理現代化。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還部署了七項重大工程(區域質量、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品質、品牌建設、質量基礎設施、質量安全)。賈玉奎說,“這八項任務和七大工程集中體現著質量強國建設的戰略路徑,既內容豐富又重點突出,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青對《中國發展觀察》記者表示,《綱要》出臺的背景與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和消費市場的變革相適應。無論從宏觀層面還是從微觀層面,迫切需要通過國家政策引領供求的相互匹配,有效擴大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從短期來看,要把擴大國內需求、擴大消費擺在各項工作的優先位置。從中長期來看,把擴大內需提到增強我國發展的安全性和把握主動權的新的戰略高度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是如何釋放并滿足現有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是如何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最終落腳到高質量發展和我國發展安全性的主動權上。

  從消費本身來看,目前我國的居民消費已經進入新一輪變革期和升級期。在王青看來,有兩大領域是升級的重點,一是高品質的商品需求,二是更高水平的服務需求。根據發展規律,以服務經濟為主的消費格局是未來大趨勢。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除了對于品質需求整體的升級之外,整個市場也在消費者日益個性化、體驗化、圈層化的消費大背景下,對于供給提出很多新要求。比如,如何對接日益細分的市場,如何對接消費者不斷變化和迭代的消費需求,提升快速反應能力和細分市場對接能力,需要在生產、流通、組織方式等方面進行變革。“《綱要》除了提到商品質量,還特別強調了服務質量和基礎設施建設。在供給需求之外,還強調了擴大和提升消費的整個配套體系的建設。”王青說。

  走好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

  全面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是質量強國建設的重要要求,《綱要》以專節形式深入闡述“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

  “概括來講,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就是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準確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與質的有效提升。”賈玉奎分析認為,一要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二要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三要推動質量發展政策實施。在質量激勵方面,要建立綠色產品消費促進制度,加大對企業質量創新金融扶持,健全國家質量獎勵制度,完善質量多元救濟機制以及實施質量可靠性提升計劃。在約束機制方面,要完善產品召回制度,改革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制度,健全產品傷害監測體系,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開展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完善重大工程設備監理制度。在質量基礎方面,要建立高效權威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管理體制,推動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協同發展,同時鼓勵企業加強質量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提升中小微企業質量技術創新能力,加強質量相關學科建設,加大全員質量教育培訓和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

  在推動質量政策實施方面,整個市場運行和對接的機制創新必不可少。王青提出,四個方面的機制非常重要。一是供求匹配機制,建立和強化消費和投資之間,消費需求和產品品質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匹配機制,最終形成需求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至關重要。我們已經基本上過了從無到有的階段,正在進入從有到好的階段。提升商品和服務的質量,提升市場體系發展的質量,建立起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匹配機制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二是市場激發機制。讓供給方有動力去不斷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特別是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有效地釋放已有但是被抑制的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他說,比如汽車改裝、汽車美容領域,發達國家汽車改裝美容市場占后市場的比例達到了30%—40%。但我國只有5%左右。這并不是因為汽車美容改裝在我國沒有需求,從實際調研來看,這方面的需求很旺盛,但由于一些因素被抑制了。目前很多領域的消費升級都面臨著一些限制,導致無法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供給適應不斷細分的市場。因此,整個市場機制還需進一步梳理,建立更好的市場激發機制。

  三是創新促進機制。更好地發揮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對質量提升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增強中心城市、都市圈對于消費創新引領的功能。

  四是實現有效轉型的機制。消費要與當前的發展階段和未來發展的要求相匹配。特別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大方向,平衡好質量、資源、環境、經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關系。因此,要形成一種有效的引導和激勵機制,特別是要適應當前年輕消費群體,以及更加健康綠色低碳發展的需要,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打造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

  近年來,借助于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趣電商、內容電商,興起一批新國貨新國牌的消費熱潮。比如抖音、小紅書等平臺,通過把興趣和購物結合起來的方式,實現了深度的互動。新國牌、新國潮等在以前傳統的市場格局中很難形成的品牌,一夜之間成長起來。

  “這就是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帶來的變革,它們提供了一個快速匹配供給和需求、適應細分市場的非常有效的途徑。要充分發揮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對于整體質量提升、供給質量提升和消費品質提升的重要作用。”王青強調。

  《綱要》也提出,要形成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在賈玉奎看來,品牌建設是一項長久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久久為功。

  鄧悅認為,品牌建設應和區域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考慮,基于產業趨勢、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地方政府應著力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戰略。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區域品牌的發展思路。區域品牌代表區域形象,區域產品質量好影響力強,可以帶動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傳遞“質量信號”為區域產品帶來市場溢價,并吸引交易量規模增長,帶來規模化現金流,從而促進企業經營利潤的提升及產業的發展。

  湖北省的區域公用品牌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21年,湖北省開始推動十大農業重點產業鏈建設,已經打造了潛江龍蝦、三峽蜜桔、蘄春蘄艾、隨州香菇、恩施玉露等系列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一方面,促進農戶深度參與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農增收;另一方面,推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22年湖北4699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達到1.22萬億元,增長12.2%,并帶動省內農業生態旅游等多種項目發展。圍繞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培育了一批綠色農業企業,其中不乏省級龍頭企業和國家級龍頭企業;還吸引了一批包括農業數字化裝備、智能檢測設備等在內的“專精特新”農業企業來鄂投資。(高妍蕊

相關
<button id="pem8z"></button>

    <del id="pem8z"></del>
      <del id="pem8z"></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