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質量強縣(區、鎮)培育建設經驗交流現場推進會在湖南長沙召開。市場監管總局對外發布了今年以來質量強縣(區、鎮)培育建設的進展情況。數據顯示,各地已有1200多個城市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首批超過580個城市納入培育庫。這意味著合力推進質量強縣培育建設良好局面的初步形成。尤其是一批全國質量強縣(區、鎮)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的及時總結,無疑將鼓勵更多城市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推動質量強國建設取得務實成效和標志性成果。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興,國家強。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和“毛細血管”,縣域經濟的“小塊頭”中,蘊藏著中國經濟的“大能量”。質量是一座城市活力涌動的源泉,是城市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體現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國質量強縣(區、鎮)培育建設鼓勵各縣、區、鎮在自主自愿的原則下,立足自身定位和資源要素優勢,制定實施質量發展戰略,增強區域質量發展新優勢,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這是貫徹落實質量強國建設部署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發揮質量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從全國層面看,以質量建設不斷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僅能拓展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為經濟發展挖掘更多潛在需求,而且能更好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讓中國經濟結構更優、底盤更穩、步履更實。
質量強縣建設,需要做好系統謀劃,完善工作機制。例如,不少省份堅持高位推動、高標準設計、高規格推進,凝聚省、市、縣三級聯動合力。“開展質量強縣建設”被寫入各級政府工作報告,實施方案、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也相應印發,工作目標、重點任務、方法路徑、保障措施等都得到明確。不少地方的質量強縣工作領導小組由當地政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這些做法構建了多元共治格局,為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質量強縣建設,需要找準優勢產業,多措并舉推動。要做大優勢產業,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往深做、往精做、往優做,繼而圍繞長板開展上下游產業鏈布局,增強產業鏈質量競爭力,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當地政府部門的因勢利導,能有效促進產業發展。比如,一些地區對質量工作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加大對質量工作的經費投入力度,推出以質量、品牌、標準等資質為主要授信條件的金融產品,推動資金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一些地區突出品牌帶動,選樹質量提升的先進典型,激發企業創牌積極性,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一些市縣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構建協同發展新模式。
質量強縣建設,需要升級基礎設施。標準、計量、認證認可與檢驗檢測,這些質量基礎設施構成了質量強縣建設的堅固基石與核心支撐,它們不僅為縣域經濟穩健前行奠定了堅實基礎,更在無形中設定并決定了縣域發展的上限與潛力。目前,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成為各地的普遍做法,這不僅能精準對接企業質量服務需求,還能為企業提供優質的質量提升服務,助力主導產業不斷轉型升級。
我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質量強縣實踐的深入推進,各地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內生動力將得到充分激發,在此過程中,縣域經濟韌性與活力的形成,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
岳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