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六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暨國際地理標志產品交易博覽會(以下簡稱“知交會暨地博會”)在廣州落下帷幕。在為期三天的博覽會上,共有超過380家參展商參與,展示面積達到了2.1萬平方米。
本屆知交會以“知識產權轉化交易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通過設立“2個交易博覽專館、6個系列活動專區”,匯聚來自粵港澳三地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的代表,圍繞知識產權協同轉化、跨區域深度融合等,共謀創新良策、共享優勢資源,政產學研協同發力,以知識產權的“鏈”,串起研發創新、成果轉化、資金對接的“環”,有效推動創新資源向優質創新主體集聚,助力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知識產權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活動現場,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專利密集型產業的尖端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彰顯出大灣區瞄準“高科技”、追求“高效能”、邁向“高質量”的創新態勢。
本屆知交會創設“知識產權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專區,全面反映了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知識產權協同運營中心的建設經驗和成果,現場展示了30多家創新主體近140種專利產品和灣區認證產品,包括自動駕駛飛行器、安防機器狗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產品,促進了技術交流與合作。此外,知識產權創新成果在地理標志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也大放異彩:運用液氮超低溫冷凍鎖鮮技術的“凍眠荔枝”,實現了荔枝鮮味的四季供應;“英德紅茶”“云南普洱”等全國各地知名地理標志產品,通過知交會平臺展現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引發搶購熱潮。據統計,本屆知交會暨地博會共吸引了線上線下近72萬人次參觀,充分顯示了公眾對高質量產品的強烈關注。
推動知識產權創新成果從“書架”到“貨架”,本屆知交會首次專設“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展示區和路演活動區,開展了成果展示、交流洽談、圓桌討論等多項“接地氣”的活動,著力打通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堵點、卡點,推動知識產權創新成果轉化運用和產業化,不斷增強發展“硬實力”。
開幕式上,11項高校專利轉化項目現場簽約,涉及金額達2億元。來自節能環保技術、電子信息技術、農業與生物等多個領域的專利技術成果被成功拍賣,推動了專利技術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地理標志產品交易博覽專館”吸引了7個國家及地區,以及國內11個兄弟省市,粵港澳三地等155個地理標志產品競相亮相,現場促成地理標志產品交易7.1億元,意向交易超0.5億元。
簽署2025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合作協議
針對專利產業化過程中遇到的供需對接難題,本屆知交會特別強調了堅持需求導向,廣泛邀請相關政府部門攜帶支持創新的政策舉措、科技工作者攜帶創新成果、金融和投融資機構攜帶投融資金、企業管理人員攜帶創新需求,從供給、需求、服務三方面發力,積極推動知識產權與產業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要素配置、資源共享和技術交流。
活動期間,同步推出近12萬條高校院所專利供給信息和產業園區專利技術需求信息,幫助高校院所圍繞企業需求改進技術方案,提升知識產權創新成果轉化效率。
為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更快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本屆知交會搭建知識產權與金融深度融合平臺,活動現場,省市場監管局與10家銀行簽署2025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合作協議,協議涉及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授信額度超2470億元。知識產權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將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缺乏足夠啟動資金的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促進更多優秀項目的孵化和發展。
本屆知交會不僅是展示知識產權成果和推動技術轉化的重要平臺,也是深化區域間合作、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契機。本屆知交會特別設置了“跨區域專利轉化專區”,促成省域間專利轉化聯動。廣東、山西、福建、江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省(區)知識產權部門,圍繞“專利數據共享、轉化對接活動、人才交流與合作、開展聯合創新”等四個方面共同簽署了《東部與西北省份高校院所高價值專利轉化合作框架協議》,整理發布相關省(區)高校科研院所專利轉化數據超12萬條,發布技術需求超千條,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手段,幫助提升區域內創新技術流動效率和匹配成功率,帶動提升省域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專利鏈、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助力企業產品出海
活動現場,設置數十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咨詢服務站點,精準對接創新主體的保護需求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需求,為參會主體提供涵蓋海外知識產權保護、金融、合規管理等多方位的知識產權服務。本屆知交會還專設“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特色專區,聚焦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兩大角度,通過案例展示、專題論壇和服務對接、工作咨詢和洽談等多種活動形式,全面展示廣東知識產權和技術性貿易措施服務成效,幫助企業產品出海提振信心。
專區設立知識產權、技術性貿易措施、服務機構三種咨詢展位,邀請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等十余家國內外知名檢測認證機構進駐,為參展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等多領域、專業化的“多對一”咨詢服務,助力企業更有效地應對海外市場的挑戰,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本屆知交會特別設立“知識產權助力‘百千萬工程’”專區,沿著“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志興農”三大主線,吸引45家農業科技、農產品食品深加工企業、種養殖領域等相關企業80款特色幫扶農產品和農機設備新品參展,有效展示了涉農專利轉移轉化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案例、區域性農業公共品牌提升縣域經濟影響力的示范性項目和地理標志產品助力鄉村振興的精品項目。在“專利技術強農”板塊,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等高校院所的創新團隊,利用專利技術破解生蠔養殖等產業發展難題;在“商標品牌富農”板塊,展示了東陂臘味、連州水晶梨、“懷集味道”“明質選”“粵地優品”等集體商標、區域公用品牌引領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案例;在“地理標志興農”板塊,展示了廣東藥科大學通過技術幫扶助力羅定肉桂點“桂”成“金”,新豐、蕉嶺打造地標特色鎮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專區現場還發布了廣東21個地市的縣域產業知識產權及招商引智需求,以及知識產權“入縣進鎮”技術難題清單,通過縣域產業技術發布和高校科研院所“揭榜”對接,助力科研成果落地和“招商引智”,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專區還通過一系列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創新創業政策的引導下,攜帶知識產權“入縣進鎮”,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實施知識產權幫扶的做法成效,生動詮釋了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專利以許可使用、作價入股等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運用方式助力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新實踐。
南方+記者 賓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