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省政府《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充分發揮標準化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經商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等單位,在全國率先立項制定《預制菜術語及分類要求》《粵菜預制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預制菜冷鏈配送規范》《預制菜感官評價規范》《預制菜產業園建設指南》等5項預制菜地方標準。本次預制菜專項的地方標準立項研制,具有五個新特點:
一是創新地方標準立項形式。以往地方標準立項工作,主要是面向社會、普遍性征集立項建議,征集的項目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標準化工作重點難于做到完全吻合。省市場監管局改變慣例、積極作為,組織成立了由標準化、農業農村、商務流通、供銷等行業管理人員、技術專家組成的預制菜標準工作研制組。經反復研究論證,與行業主管部門共同研究,確定了立項制定廣東省預制菜產業發展急缺的園區建設、物流配送、分類等基礎通用標準。(如想參與標準制定,請點擊這里)
二是直面產業發展難點痛點。經廣泛調研分析,蓬勃發展的預制菜產業,面臨幾大發展難點:一是預制菜尚無權威的統一定義,分類也是五花八門,不利于形成統一大市場;二是即食即配即熱即烹等等不同類型的預制菜,其所對應的食用方法、物流配送方法、貯存方法以及保質期限以及對應的包裝方式也不一樣,因無統一的包裝標識規范,可能導致預制菜質量難以有效監管;三是預制菜運輸需廣泛使用冷鏈,目前市場缺少專門的冷鏈運輸規范,可能導致上下游銜接不到位、食物容易變質。此次立項制定《預制菜術語及分類要求》《粵菜預制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預制菜冷鏈配送規范》等3項地方標準,正是對癥下藥,可有效解決行業通用技術標準缺失的問題。
三是標準評價力促保持傳統粵菜好風味。中餐烹飪對口感和食材新鮮度、烹飪過程要求較高,特別是像粵菜這種口味清淡的菜品對食材新鮮度的要求更高。工業化生產后的預制菜,如何還原中式菜肴的傳統味道和“鑊氣(鍋氣)”是制約國內預制菜發展的一大痛點。此次立項制定《預制菜感官評價規范》地方標準,運用感官分析方法,以人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為基礎,用科學試驗和統計方法來評價預制菜感官品質質量,建立科學的預制菜感官評價規范,從而引導國內預制菜生產標準化、市場規范化,提高產品質量和信任度,提升廣大消費者的“復購率”,推動粵菜預制菜搶占更大市場。
四是謀劃標準引領產業園區建設。近期,廣東首次將11個預制菜產業園納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但由于預制菜屬于新興領域,預制菜產業園建設更是首次做出部署,相關的規劃、建設、運營均無相關經驗可以借鑒。立項制定《預制菜產業園建設指南》,通過實施預制菜產業園標準化建設,規范全省產業園建設標準,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可發揮廣東特色農業優勢和粵菜品牌優勢,推動預制菜產業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集中入園發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預制菜產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五是高效整合全產業鏈優勢資源。此次地方標準立項,按照構建全產業鏈的方式,面向社會、面向產業公開征集預制菜地方標準的參編單位,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遴選從事預制菜生產經營或標準化研究工作,有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的企事業單位、專家參與標準編制,能夠進一步提高標準的通用性、適用性和先進性,加快構建預制菜從田頭到餐桌的標準。
下一步,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將按照《廣東省標準化條例》和省政府關于預制菜產業發展的部署,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加快推進5項地方標準的研制,以標準引領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