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標準函〔2020〕692號
農工黨廣東省委員會:
您單位提出的《關于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立的提案》(第20200073號)提案收悉。經綜合省發展改革委、省港澳辦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食品安全關乎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并上升為國家戰略。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作為公共安全領域優先治理的問題,不斷完善監管體制、健全法規標準、加大投入支撐、提高治理能力。我們綜合運用監督檢查、抽檢監測、信息公開、約談企業、下架召回、警示處罰、信用懲戒、撤銷吊銷等多種監管手段,重拳打擊假冒偽劣食品問題,提高市場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形成市場監管執法的威懾力,著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貴單位的建議與我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化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廣東先進標準體系等工作目標一致,對改進和完善食品安全標準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回應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強烈期待、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借鑒作用。
一、食品安全標準管理情況
(一)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現狀。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包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食品安全標準必須強制執行。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地方特色食品,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并報國家備案;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是在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基礎上,對國家標準未覆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及原料、生產經營過程的衛生要求、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質量要求、檢驗方法與規程等技術要求的補充。2010年以來,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啟動了食品標準清理整合工作,對近5000項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及行業標準進行清理,整合為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截至目前共發布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200多項,涉及食品安全指標兩萬多項,有效解決了以往不同食品標準之間矛盾、交叉、重復等問題,形成包括通用標準、產品標準、生產經營規范標準、檢驗方法標準等四大類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覆蓋人民群眾日常消費的所有食品品種,構建起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基本接軌、主要指標與發達國家基本相當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形成了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為主體、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為補充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二)我省食品安全標準管理情況。一是加強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機制,在貫徹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基礎上,積極推動制定廣東特色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以風險監測評估和消費量調查結果為基礎,依法陸續制定發布了11項涵蓋嶺南特色食品產品和生產經營規范的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并在互聯網上主動公開,有效規范和促進了廣東特色食品產業的發展。二是開展食品安全標準宣貫指導。結合“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主題活動,各食品安全有關部門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采用培訓班、座談會、專題講座和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與方法,廣泛開展面向企業和公眾的食品安全標準相關知識宣傳培訓與指導解答,有效推進食品安全標準的執行應用。三是實施企業標準備案便民改革和標準跟蹤評估。鼓勵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依法制定嚴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的企業標準并做好備案管理,并實現全程在線辦理。各食品安全有關部門聯合組織開展年度食品安全標準跟蹤評估,廣泛了解食品安全國家和地方標準執行過程中的相關意見建議,及時收集、匯總食品安全標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為標準制修訂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四是推進標準化地方立法工作。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全力推進《廣東省標準化條例》地方立法工作,著力明確各有關部門職責、優化地方標準制修訂程序、規范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管理,為打造廣東標準、適應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提供法規依據。目前已經通過省人大“二審”。
二、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建設情況
(一)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標準體系調研。委托省標準化研究院,會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組成專項調研小組,赴上海、浙江及廣東省內典型試點區域的24家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技術機構及企業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有關專家學者及相關部門意見,圍繞是否建設標準體系、建設什么樣的標準體系、怎樣建設標準體系進行深入探討,加深對食品標準體系建設的認識,推進工作的落實,形成調研報告及工作建議。
(二)召開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建設座談會。省市場監管局領導帶隊,聯合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省農科院、省疾控中心及省市場監管局有關直屬單位、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及其直屬單位在深圳召開會議,研究落實大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并形成工作報告。
(三)持續加強供港澳食品安全合作。與香港食衛局、香港食安中心就供港食品農產品安全保障及“互聯網+”建設合作,與香港食環署就供港冰鮮肉類和香港原產食品電子交換事宜取得共識。與澳門民政總署簽訂暫存倉儲食品監管合作安排和供澳冰鮮冷凍禽產品檢驗檢疫合作安排,實現雙方監管互助互認,開啟珠澳兩地“前店后倉”式物流合作,深化進口食品檢驗前置監管、進口食品快速放行、“CEPA食品”監管等制度創新,其中,進口食品檢驗前置監管被澳門特區政府寫入2018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CEPA食品”監管制度首次在一般貿易進口的澳門食品中應用,原產自港澳的月餅進口量同比增長超100%。研究提出多項粵港澳檢驗檢疫深度合作建議,其中“支持澳門建設葡語國家食品交易平臺”列入省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
(四)不斷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檢測能力建設。大力加強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建設,建立健全以省級檢驗檢測機構為龍頭,地市級和區域性檢驗檢測機構為骨干,縣(市、區)級檢驗檢測機構為基礎的檢驗檢測技術機構體系。不斷推進食品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圍繞食品相關領域共建設6個國家質檢中心、21個省級授權質檢機構、6個區域性食品檢驗所、1個食品快速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和1個食品生物安全分子檢測重點實驗室,形成遍布我省各產業聚集區、覆蓋各食品產業的食品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食品生產環節粵港澳大灣區有關工作互認互通的工作機制,推動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管理、食品從業人員健康檢查、食品質量提升的互認互通工作。推進“互聯網+食品”監管,開展了《廣東省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培訓考試平臺項目》《廣東省食品從業人員健康證明信息監管平臺》《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電子追溯系統項目》和《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應急實時調度指揮系統項目(一期)》等食品相關項目申報工作,積極探索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應用。
(五)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建設。2019年以來,省市場監管局在省標準化院基礎上,向市場監管總局積極申請籌建“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先后通過了省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場監管總局專家評審。研究中心旨在通過打造灣區標準,建立促進科技進步、要素流動的先進標準體系,促進粵港澳三地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制保障。國家標準委田世宏主任大力支持研究中心建設,國家標準委擬爭取聯合中央灣區辦下發批籌文件,還擬與廣東省政府簽署共建研究中心合作備忘錄,并提出了將研究中心實體化的建議。目前,研究中心成立工作正在按計劃積極推進中。
(六)全力打造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標準化人才隊伍。積極推進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培養廣東高層次國際標準化人才,提升廣東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能力和影響力。以廣東省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為依托,以廣東省國際標準化專家工作室為載體,重點培養國際標準化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鼓勵標準化人才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拓展國際標準化合作新空間,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服務“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支持深圳先行先試開展供深標準體系建設。全力支持深圳開展供深食品標準體系建設,以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為契機,及時總結歸納經驗做法。加強大灣區食品監管領域的交流合作,以適當的渠道和形式,加強食品安全標準方面的信息通報及交流協作,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專題會議或合作論壇,共同探討食品安全標準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推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修訂。
二是推廣供深食品團體標準。以深圳做法為基礎,從大型超市開始,逐步向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推開,條件成熟后向全省推廣,形成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以食品產品標準、源頭與過程管理控制標準等為重點的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將“圳品”城市品牌打造、提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品牌乃至國際品牌。
三是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協調推進機制。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工作統籌協調機制建設,在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專職小組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省大灣區辦支持,成立大灣區食品標準工作專職小組,統籌灣區食品標準體系建設工作。同時,在總結深圳經驗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及時向衛生健康委、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匯報,提出粵港澳三地建設食品標準的思路和想法,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同時也為國家部委的有關決策提供參考。
四是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食品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建立統一的粵港澳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數據庫,將食品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結合起來,將技術規范與法律實施保障結合起來。繼續強化對粵港澳大灣區食品監管部門業務指導和培訓,不斷完善監督檢查方式方法,督促各地對轄區內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落實日常監督檢查、“雙隨機、一公開”飛行檢查互為補充的檢查工作制度,進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監管力度。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單位對我們工作的關心與支持,歡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0年6月30日
(聯系人及電話:張曉博,020-38835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