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知保函〔2021〕517號
省發展改革委:
張嘉極、張勁提出的《關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的提案》(第0670號)、《關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以開放合作促科技自強的提案》(第B014號)收悉。經認真研究,我單位會辦意見如下:
一、加大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一是穩步推進粵港、粵澳知識產權交流合作。牽頭粵港保護知識產權合作專責小組、粵澳知識產權工作小組,累計實施合作項目308項,舉辦“粵港知識產權與中小企業發展研討會”等一系列研討活動;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大賽,吸引優秀專利項目在大灣區落地實施;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2020年博覽會實現專利和商標交易金額約17億元;加強粵港澳等跨區域知識產權保護協作,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在執法協作、競爭政策等方面開展對接,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規則對接與政策合作新突破。二是加大知識產權執法保護力度。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和我省《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措施》目標任務,組織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2020年全省共辦理專利案件5484宗、商標案件4197宗,罰沒金額5194.31,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營造良好營商和創新環境。三是加快構建大灣區內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在中國中山(燈飾)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成立巡回審判法庭;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與中國廣州花都(皮革皮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簽訂戰略協議,成立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花都)知識產權調解仲裁中心。支持公證服務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公證服務,指導廣東專利代理協會成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知識產權糾紛調解中心。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東京-橫濱”。
二、積極在大灣區構建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一是積極探索構建企業風險分類管理機制。全面總結深圳、廣州、佛山等地智慧監管經驗,大力引入“互聯網+”技術,完成省市場監管局企業風險信用分析系統(2020年)項目立項,牽頭研討出臺省市場監管系統企業風險信用分類管理規范,指導市場監管管理部門開展企業風險信用分類管理工作。二是持續強化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歸集應用,加強跨部門信息數據共享交換,推動業務協同應用,著力實現公示系統信息與企業風險信用互聯互通。三是扎實穩步推進市場監管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推動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形成政府領導、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各部門分工落實的工作協調機制,實現監管全覆蓋、部門聯合常態化、全流程電子化、痕跡化,并與各市、縣(市、區)現有平臺實現數據同步。四是構建完善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機制。嚴格實施《經營異常名錄與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管理制度》,落實失信主體信用約束、信用聯合懲戒制度,并限制或禁止失信主體辦理注冊登記等業務。截至2021年3月1日,全省有1140499戶企業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有230280戶企業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限制失信商事主體申請辦理登記注冊業務91207人次。五是在大灣區內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試點工作。推動深圳通過地方探索建立現代化市場主體準入、退出及相關監管等配套制度,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對接、信用互認,建立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試點南沙區信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指導深圳市南山區初步構建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信用評價指標體系。
下一步,我局將從以下方面繼續加強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和完善信用評價、信用獎懲制度:一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高標準落實中央《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和我省《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若干措施》目標任務,根據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統一部署,組織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保持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高壓態勢。落實知識產權調解工作政策文件,加強知識產權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的培育,完善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持續推動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二是深化粵港澳知識產權合作,優化實施粵港、粵澳知識產權合作專責小組會議機制,推進粵港、粵澳知識產權合作項目實施。加強粵港澳知識產權保護協作配合,推進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落實深化粵港澳、泛珠三角、粵桂瓊等區域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加強行政保護信息交流和辦案協作。三是進一步健全“雙隨機一公開”工作機制,加快推進大灣區企業信息歸集共享。做好雙隨機抽查檢查結果公示和信息共享工作,整合市場監管部門數據資源,完善“全國一張網”建設,依托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廣東),加強跨部門信息數據共享交換,進一步實現市場主體基礎信息、相關信用信息、違法違規信息歸集共享和業務協同應用,為社會公眾查詢信息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增強企業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場交易風險,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四是著力構建完善大灣區聯合懲戒機制。完善企業經營異常名錄、“黑名單”和信用修復制度,推動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跨部門應用,將企業信用信息作為各級政府部門重要考量因素,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提高企業失信成本,推進實現“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鼓勵失信主體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等方式修復信用,積極營造誠實守信的誠信環境。
專此函達。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1年5月6日
(聯系人:黃知文,辦公電話:020-38835278;手機號碼:1392426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