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知保函〔2022〕317號
省發展改革委:
歐壯喆委員提出的《關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推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案》(第20220382號)提案收悉。經認真研究,我單位會辦意見如下:
一、優化經常性涉企服務
(一)全面深化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改革。拓展智能審批應用場景,依托“一網通辦”“指尖辦”“微信辦”、政務服務一體機等多模式申辦,通過便捷錄入、智能核驗、人工復核等,實現規范高效、安全可信的智能審批。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粵港澳市場主體登記規則銜接,在深圳率先創設除名、依職權注銷、歇業登記等制度,探索企業強制注銷等退出方式。深圳、東莞、廣州南沙等地先行試點香港投資者簡化版公證文書,深圳、珠海等地創新粵港澳“注冊易”服務,推動登記注冊服務一體化,實現服務前移、跨境辦理。
(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2021年7月1日起,將523項涉企經營許可全部納入清單管理,在全省范圍分類推進改革,進一步加大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力度,直接取消審批72項、審批改為備案15項、實行告知承諾59項、優化審批服務377項。截至目前,全省共辦理相關業務217.03萬筆,精簡材料15.35%、壓縮時限79.56%、減少跑動98.82%,惠及企業97.80萬戶,切實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試點“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搭建數據共享、協同聯動的審批服務平臺,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等地市開展試點,對占企業業務辦理量85%以上的30個辦證事項實行“靈活組合、一表申請、并聯審批、限時辦結”,目前業務辦理量超過9.8萬筆,申請材料壓減50%,辦理時限壓縮70%,相關許可信息可通過營業執照二維碼統一查詢,進一步提高審批服務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一)加大對中介服務機構的監管和執法力度。落實《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深入開展“藍天”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 《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進一步嚴格規范專利申請行為的通知》要求,制定并實施了深化知識產權代理行業“藍天”專項整治行動工作方案,充分發揮省、市、縣(區)三級聯動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多方面、多維度大力推進“藍天”專項整治行動各項任務落實,依法嚴厲打擊不以保護創新為目的的非正常專利申請代理行為、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申請代理行為、無資質專利代理行為、偽造和變造法律文件印章等行為,全省立案32宗,行政處罰17宗。
(二)深化知識產權代理行業“放管服”改革。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要求,印發《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貫徹國家知識產權局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的通知》,全面加強知識產權“放管服”工作,開展多層次培訓,促進行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一是組織新進專利代理師基礎技能培訓工作,2021年分別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五個地市共舉辦了6場為期兩天的新進專利代理師基礎技能培訓班,線上線下合共培訓兩千人次。二是組織知識產權業界專家通過《高價值專利申請分級代理工作指引》相關解讀及具體案例分析等內容,成功舉辦首站高質量專利申請分級代理工作培訓。三是分別在廣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門、茂名六個地市組織開展“2021年廣東省千名知識產權代理人才培育項目實務技能線下培訓班”,共吸引近1500名學員參與培訓。
(三)加大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力度。牽頭起草《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草案),省人大常委會已完成兩次審議。深入推進專利侵權行政裁決示范建設,2021年全省查辦各類專利案件6965宗,其中專利侵權糾紛6754宗。制定出臺《直播電商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指引》《廣東省專業市場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指引》《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2021年6月簽署了省高級人民法院等11家單位《關于強化廣東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備忘錄》(粵高法〔2021〕31號),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跨部門協作機制。我省率先建立專利侵權判定技術支撐機制、中山市構建行政裁決案件多元化“一站式”糾紛化解平臺、深圳市發布全國首例“知識產權行政禁令”等三項專利侵權行政裁決工作經驗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司法部聯合推介。2021年4月,我省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20年度專利執法十大典型案例、商標執法十大典型案例各1宗,1宗案卷被評為2020年度案卷評查優秀案例。
三、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力度
(一)嚴格依法查處壟斷行為。開展了原料藥、混凝土、飼料、機動車、泥頭車、互聯網等行業市場主體壟斷調查,查處惠州市機動車檢測行業、茂名市混凝土企業案件,處罰金額約941萬元。在規范行政權力濫用方面,開展印章、屠宰、醫保、校服、交通、公安、學生飲用奶等涉及民生、社會重點關注領域的反行政權力濫用案件調查。公布普寧市教育局、深圳市交通局、深圳市交通警察局濫用行政權力案件查辦情況。加強平臺經濟監管,召開省內主要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全面開展自查自糾,積極整改相關問題。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建立平臺企業反壟斷合規風險提示機制,加強反壟斷合規輔導,維護公平有序市場環境,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二)推動公平競爭政策深入實施。一是積極構建競爭政策運行機制。廣東省政府在今年2月份制定實施了《廣東省進一步推動競爭政策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落地實施方案》,對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和加強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作出明確部署。廣東省政府批準由省市場監管局牽頭建立包含行政和司法機關在內共24個部門共同參與的廣東省反不正當競爭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聯合通報、聯合執法、重大案件通報等機制,為反不正當競爭工作增強制度保障。我局向廣東省司法廳報送了修改《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辦法》的草案建議稿,加快推進反不正當競爭地方立法進程。二是大力整治市場競爭秩序。分別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借慶祝建黨100周年從事商業活動牟利、防疫防控物資出口企業、非法醫療美容服務、保健食品行業等領域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共檢查校外培訓機構2788家,查處校外培訓機構案件272宗、罰沒1847萬元;檢查防疫物資出口企業570家;查辦醫美行業相關案件8宗,罰沒113萬元;立案查處“保健”和中醫藥領域虛假宣傳行為16宗,罰沒273萬元。三是著力治理互聯網領域不正當競爭亂象。建立不正當競爭行為網絡監測機制,推行“全網智能監測、重點線索分析、線上證據固化、在線數據提取、司法鑒定固證、線下核查處置”六步工作法,線上線下同步打擊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聯合省委網信辦、省公安廳、省通信管理局制定了《廣東省開展治理互聯網平臺不正當競爭工作實施方案》,查處并曝光一批違法平臺和相關經營者。專門開展了針對平臺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雙隨機抽查,抽查平臺108家。2021年共立案查處互聯網、數字經濟、平臺經濟領域仿冒混淆、刷單炒信、商業詆毀、網絡新型等不正當競爭案件94宗,罰沒731.3萬元。四是推動商業秘密保護體系建設。發布了《關于經營者加強商業秘密保護指引》以及《商務合作保密協議》《商業秘密保密協議》《競業限制協議》等三份參考文本,組織建立商業秘密保護基地、工作站、聯系點等,開展廣東省先進制造業企業商業秘密保護需求的專項調研,深入對接企業需求,搭建執法和服務的平臺。目前,全省共建立商業秘密保護指導站、示范基地等58個,指導創建示范企業75家。加大商業秘密執法力度,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秘密保護工作的通知和查辦商業秘密案件執法指引,積極與公安機關對接,完善相互移交機制,切實發揮商業秘密行政保護作用。2021年全省系統立案查處侵犯商業秘密案件13宗,結案7宗,罰沒金額129萬元。立項起草《商業秘密保護基地(園區)建設規范》廣東省地方標準,發布2020年度廣東省商業秘密保護大事件,與省科技廳、公安廳、司法廳、法院、檢察院以及省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廣州仲裁委建立了聯合會商機制,加強行政與司法的協同保護,推動形成大保護格局。五是營造公平競爭良好氛圍。多次召集電商平臺、直銷、保健食品等相關行業協會和企業召開座談或告誡會,定期開展反不正當競爭普法宣傳,公布了2020年全省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賬單和十大典型案例,發布12個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指導性案例,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廣東省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大講堂”活動。2021年,全系統共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宣講、培訓、合規指導等1436次。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落實《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統籌推進“證照分離”與“一照通行”改革,促進企業開辦更加便利,全面提升服務市場主體水平。二是持續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保護格局。完善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體系,強化專利、商標、地理標志保護,全面深化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示范建設。加大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力度,積極實施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有關專項行動,加強專業市場、展會、電商、中小企業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知識產權治理。持續打擊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商標惡意搶注、無資質專利代理等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切實維護公平競爭。繼續強化反壟斷執法,加強平臺企業監管,重點查處涉及民生和公用事業領域等市場主體的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防止市場壟斷;規制醫藥、建筑、招投標和政府采購等領域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防止行政壟斷,持續凈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加大競爭執法辦案力度,創新監管方式,查辦一批重點案件,提高法律震懾力。加大商業秘密保護工作力度,爭創國家商業秘密保護試點示范,制定完善地方標準,開展對中小企業和出口型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法律援助。持續做好政策宣傳解讀,提高市場主體競爭規則意識和誠信守法意識,形成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良性互動局面,引導全社會形成崇尚、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專此函達。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3月24日
(聯系人及電話:黃知文,020-3883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