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質發函〔2022〕437號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蔣偉楷代表提出了關于加快“制造”向“智造”轉化,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經研究,現提出協辦意見如下:
我局贊同議案中提出的以科技創新推動“制造”向“智造”轉化,建立多層次、應用型人才教育培訓體制等建議。推動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智能裝備和產品符合我省培育和發展戰略性產業集群的規劃部署,有助于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局持續開展對相關產業的促進和幫扶服務工作,不斷推動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強化質量技術幫扶服務。
創新服務,開展“問診治病”技術幫扶工作,建設“廣東省產品質量技術幫扶平臺”,8家省級“產品醫院”、499名產品專家入駐平臺提供線上“問診”,為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實時提供技術幫扶,讓企業“零跑動”“零距離”“全天候”接受質量技術幫扶。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產業企業可通過“粵品通”微信小程序在線發起問診,以文字、語音、視頻通話等形式與專家互動,在線化為企業提供產品質量政策解讀、產品質量不合格的原因及整改建議等質量技術幫扶服務,及時、準確、全面地為企業提供精準幫扶服務。
(二)構建完善先進標準體系。
一是實施“標準化+”行動,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深化標準化戰略,充分發揮標準化戰略性、基礎性、引領性作用,推動建設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先進標準體系。加快技術創新關鍵領域的標準布局,在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推動廣東企業加強先導性標準孵化,加快基礎性、通用性和關鍵技術標準布局。目前已發布并推廣實施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電動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13個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制定發布836項關鍵技術標準。截至2021年12月,全省企事業單位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2982項、國家標準9686項、行業標準6304項、地方標準2211項,全省在全國標準信息服務平臺新公開團體標準4345項,自我聲明公開企業標準232623項。
二是促進標準與專利融合,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大力推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以“企業法人+聯盟”的形式,整合行業產業鏈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布局建設20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創新成果和專利技術標準化的轉化機制和相關政策研究”“專利導航成果標準化應用研究”等項目,主動對接專利導航成果,加快成果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推進專利標準領航工程,圍繞智能家電、無人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探索以“技術研發—專利導航—專利標準化—NQI服務—標準國際化”為通路的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新途徑。目前,全省共有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290個,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25個,其中智能制造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4個。積極爭取創建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國家標準檢驗檢測驗證點,在家用電器、智能電網、氫能、區域標準化協同創新等領域,共獲批6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2個國家標準檢驗檢測驗證點建設,數量居全國第一。
三是服務灣區建設,以“灣區標準”推動三地規則銜接。2020年9月19日,省政府與國家標準委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一年多來,粵港澳三地以“同一個灣區、同一個標準”為理念,以“一個灣區,一個標準,一次檢測,一次認證,灣區通行”為目標,以打造“灣區標準”為載體,積極探索“一國兩制”下的標準化工作新路徑,編制《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指南(試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戰略咨詢專家委員會,形成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清單以粵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為切入,涵蓋食品、物流等23個領域共70項標準。
四是夯實基礎建設,國際標準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珠海分別獲批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廣州正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引導國際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技術對口單位等落戶廣東,支持廣東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和國際標準化活動,以省部共建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基地(廣州)。目前,落戶廣東的國際、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TC/SC)56個,主導制修訂的ISO、IEC國際標準500多項,IEC/TC114、ISO/TC309、ISO/TC224、IEC/TC113、ISO/TC160、ISO/TC268等國際標準化組織年會均在廣東召開,吸引了大批國際標準化專家關注廣東產業發展和標準化工作。
(三)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產業發展。
高度重視檢驗檢測認證工作,將檢驗檢測認證作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予以積極推進。截至2022年2月,全省取得國家級和省級機器人相關檢測資質的機構共12家,相關檢測項目1254個,機構數量及服務能力居全國前列。
(四)完善產品質量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
聚焦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求,加強產品質量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致力打造集質量檢測、型式試驗、企業中試、標準驗證、產品研發等綜合技術服務能力一體的產業檢驗檢測集群,為智能制造產業升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質量技術支撐。截至目前,共圍繞智能制造產業建成國家工業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國家民用無人機產品質監檢中心(廣東)、國家智能加工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等多個國家質檢中心和廣東省質量監督工業機器人檢驗站(順德)等多個省質檢站。其中,國家工業機器人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20年度國家質檢中心考核中名列智能測控、機器人及增材制造設備類第一名,獲批建設智能機器人安全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全年參與國家標準制定4項,參與編制團體標準3項,《基于機器人的涂料檢測漆膜制備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廣東省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機械安全生產設備安全通則(GB/T 35076-2018)》獲得2021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國家智能加工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積極支撐NQI一站式服務,深度融入科研創新,主導承擔市場監管總局《智能裝備諧波減速器重復定位精度測量儀研制》項目1項,省市級項目4項,參與修制訂國家、行業、地方和團體標準共計4項,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7件,協助搭建先進制造業集群中的智能移動終端驗證公共服務平臺,助力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隊”。
(五)強化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
組織全省21個地市局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工作,聯合相關技術機構制訂廣東省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規范的地方標準,幫扶企業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目前,全省建成及在建線上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22個、線下服務站點64個,覆蓋30個行業的質量服務領域,2021年為13406家市場主體提供服務11110次,參與的專家4298人次,為企業節約費用約5345萬元、增長利潤約8.278億元。擇優選取廣州、深圳、珠海等9個市給予省質量發展專項基金共500萬元的支持,覆蓋化妝品、玩具、燈具、家電、智能裝備、打印設備及耗材等行業服務領域,幫助地市建設“一站式”服務站點和平臺、加強對企業的質量幫扶和服務、解決行業共性質量技術問題。
(六)建立健全品牌培育機制。
優化省政府質量獎評選機制和辦法,修訂出臺新的《廣東省政府質量獎管理辦法》,制定評審準則,實現省政府質量獎擴面增項提額,推動在更多領域樹立崇尚質量追求卓越的高質量發展標桿。積極發動優秀組織和個人申報中國質量獎和省政府質量獎,華為、格力和美的先后獲得中國質量獎,格蘭仕等15家組織和董明珠先后獲得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截至目前,省政府質量獎已連續開展6屆,全省共252家次企業參評省政府質量獎,52家組織和企業獲獎,產生“精細化管理”“矩陣化管理”“班組卓越績效”等一批本土管理創新成果,建起一支由262名各領域專家、名優企業管理者組成的質量管理專業隊伍。2020年7月,中國品牌價值研究院發布的最具價值中國品牌100強排行榜上,廣東上榜品牌數量20家,居全國前列。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是積極構建大灣區先進標準體系。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建設,創新工作機制,搭建粵港澳三地標準化合作平臺。逐步形成以需求為牽引的灣區標準重點領域清單,以“灣區標準”引領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成果和高價值專利融入“灣區標準”,提升灣區標準國際競爭力。
二是大力推進標準領航工程。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供應鏈,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標準、檢驗檢測、認證、品牌一體化發展,爭取設立國家級專利標準領航重要戰略性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試驗區,支持社會組織、專業技術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建立集產業協同研發設計、質量管理、標準研制和知識產權運用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推動專利轉化為標準、標準開展認證、認證形成品牌,加快將自主專利技術通過標準化途徑產業化、市場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核心競爭力。
三是促進標準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強標準化與科技、產業主管部門協作,探索建立“科技創新+標準化”互動發展工作機制,推動技術攻關、標準研制與產業發展齊頭并進。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向技術標準轉化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構建順暢高效的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完善標準必要專利制度,加強標準制定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卡脖子”技術領域標準研究布局。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實施重點領域標準研發計劃,推動專利標準領航戰略性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示范工程建設。
四是加大國際標準人才培育力度。加強廣東省高層次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廣東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能力和影響力,拓展國際標準化合作新空間,推動中國標準國際化,服務“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建設廣東省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基地,提供全方位、基礎性、理論聯系實際的國際標準化培訓服務,培養國際標準化頂尖人才或領軍人才。建立以知名國際標準化專家命名的專家工作室,搭建國際標準化工作實踐平臺,建立國際標準化工作傳幫帶實踐模式,為國際標準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撐,以中國標準輸出帶動中國產品、服務走出去。
五是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效能。組織各地市持續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提高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站點的建設數量和線上線下協同服務水平,擴大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的行業產品覆蓋面,優化完善服務流程和方式,面向行業、區域積極探索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協同服務新模式。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研究。組建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推動質量競爭型產業統計試點工作。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圍繞智能制造產業,在科研攻關、實驗室共享、技術培訓等方面發力。建立需求調查、上門指導、持續改進與跟蹤服務機制,推動質量技術基礎服務平臺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六是提升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服務水平。聚焦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圍繞重點產業領域規劃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支持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廣泛開展機構能力驗證。組織港澳機構、大中型企業實驗室在內的檢驗檢測機構開展能力驗證,提升檢驗檢測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
專此函達。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4月18日
(聯系人及電話:楊祖輝,020-3883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