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質發函〔2022〕646號
劉濤代表:
您提出的關于加大質量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的建議收悉,經綜合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意見,現答復如下:
完善和強化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建設和服務,是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應用、強化質量基礎支撐的重要舉措,對推動科技創新、促進中小企業質量提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省大力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省市場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持續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和協同應用,充分發揮質量基礎設施對產業的支撐促進作用,注重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增強行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我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加快構建先進標準體系。一是積極推動構建大灣區先進標準體系。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的積極作用,搭建大灣區標準化高端智庫平臺,建立“灣區標準”確認機制。組織制定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3個領域,共約70項標準的首批“灣區標準”清單。推動籌建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促進會和粵港澳大灣區標準認證聯盟。二是加快技術創新關鍵領域的標準布局。發布并推廣實施高端新型電子信息、LED照明、電動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大數據、4K電視網絡、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等13個標準體系規劃與路線圖,制定發布836項關鍵技術標準。三是大力推進專利標準領航工程。圍繞智能家電、增材制造、無人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選取重點培育發展的專利導航成果,將專利成果轉化為標準,促進高價值專利與標準融合,以標準引領產業發展。
(二)高起點布局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一是高標準推進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組織申報市場監管總局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廣東省特種設備安全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智能機器人安全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和“智能傳感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廣東省NQI-質量安全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完成建設即將申請驗收。二是加強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目前,我省共建有產業計量測試中心31家,其中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7家,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24家,涵蓋電動汽車、智能制造、超高清電視、汽車配件、健康制藥、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和領域。國家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服務產業、國家醫療器械產業、國家石墨烯材料產業、國家港口能源物流產業等4家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先后獲批籌建。三是加快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我省在廣州、深圳成功組建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5G中高頻器件創新中心等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排名全國第一。目前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建設了3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三)加強先進技術研究應用及創新示范培育。一是推動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和應用。在2020年度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設立了全國首個省級“重點科技產業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重點專項,圍繞機械電子、通信裝置、電氣裝備、智能電網、新能源等7個重點產業領域12個研究方向進行技術研究和探索。目前共立項開展13個項目,項目總投入21965萬元。二是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質量基礎設施中的創新應用。安排專項財政資金支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適配測試實驗室”等項目建設,促進質量基礎設施信息化。三是大力發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修訂印發《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管理辦法》,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全省現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434家。四是培育創新示范企業。組織推薦優質企業申報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以典型示范引導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目前,我省累計培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6家。
(四)提升計量標準技術供給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組織制定省、市、縣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目錄,強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規劃指導、建設和升級改造,推動部門和企業計量標準建設。我省現建有計量基準3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7052項、企業最高計量標準3817項。二是完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加強國家、行業計量檢定規程和計量技術規范推廣應用,組織制定地方計量檢定規程。截至目前,已制定地方計量檢定規程共49個。三是加強計量科技研究。加強計量基標準裝置(含標準物質)或計量測試裝置項目研制工作,填補計量檢測技術空白。“十三五”期間,我省計量技術機構自主研發計量儀器設備73臺套。
(五)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能力建設。圍繞全省產業發展需求,統籌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全省檢驗檢測機構共獲國家資質認定證書274張、省級資質認定證書4640張,檢驗檢測機構的數量、從業人員數、營業收入、出具報告數以及服務貢獻率占比均居全國前列。在廣東注冊的認證機構(含分支機構)有248家,其中,認證主機構113家(年度新增18家),機構數量排名全國第二。全省累計獲得有效期內認證證書50.7萬張(占全國比重18.84%),涉及組織數12.6萬家(占全國比重15.7%),均居全國第一。
(六)推動質量基礎設施協同融合發展。一是推進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全省建成及在建線上“一站式”服務平臺22個、線下服務站點64個,覆蓋30個行業的質量服務領域,2021年為13406家市場主體提供服務11110次,參與專家4298人次,為企業節約費用約5345萬元、增長利潤約8.278億元。擇優選取廣州等9個市給予省質量發展專項基金共500萬元的支持,幫助地市建設“一站式”服務站點和平臺、解決行業共性質量技術問題。二是加強工業領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部省共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作用,發揮好18家已落戶我省的部省共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作用,支持服務平臺提供各項技術支撐和公共服務。
二、下一步工作舉措
下一步,我局將會同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繼續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立足本地實際,積極探索新模式、新舉措,加大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創新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思路,提高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應用水平。
一是推動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圍繞我省20大產業集群、廣東傳統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和企業質量服務需求布局質量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大對省級“重點科技產業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重點項目的投入力度,以產業集群為基礎,加強技術研發、專利布局和標準研制協同推進質量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健全先進標準體系。完善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和專項投入保障。鼓勵企事業單位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提升標準國際化能力和水平。實施先進標準培優計劃,做大做強先進適用的團體標準。
三是構建現代測量體系。加強計量學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原始創新,加快計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計量標準智能化、數字化、量子化升級改造,提升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能級和覆蓋率。完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加快制定和推廣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急需的團體計量技術規范。
四是提升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服務水平。聚焦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支持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五是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效能。圍繞重點產業領域組織各地市廣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行動,提高服務平臺、站點的建設數量和協同服務水平,擴大服務的行業產品覆蓋面,優化完善服務流程和方式,積極探索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協同服務新模式,推動服務平臺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研究。組建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推動質量競爭型產業統計分類試點工作。
六是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結合“強核工程”“立柱工程”“強鏈工程”“優化布局工程”“品質工程”“培土工程”等六大工程,圍繞戰略性產業集群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創新平臺為行業提供公共技術服務,輻射帶動產業發展,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的關心支持。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2年6月7日
(聯系人及電話:楊祖輝,020-3883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