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食經函〔2024〕692號
徐小莉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餐飲外賣監管,著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的提案》(第20240694號)提案收悉。經綜合省商務廳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十分感謝您提出的寶貴建議,提案分析了餐飲外賣監管的一些存在問題,提出了對加強餐飲外賣行業監管的建議,對進一步推動餐飲外賣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和參考意義。對于餐飲外賣食品安全監管,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章立制,指導外賣平臺合規經營
近年來,我局印發了《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對平臺經濟監管的工作指引》《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推動網絡交易平臺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關于印發進一步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和全國首個《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修改平臺服務協議和交易規則操作指南》,進一步引導電商平臺企業加強合規管理,降低經營違規風險,更好地保障消費者、平臺內經營者和電商平臺企業的合法權益。督促餐飲外賣平臺做好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證照的審核工作,加強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日常管理和監督抽查,強化配送過程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同時,針對網絡餐飲外賣平臺企業存在的合規經營問題,通過組織召開行政約談會、行政指導會、座談會、合規大講堂等形式,進一步壓實網絡餐飲外賣平臺企業特別是平臺企業總部的主體責任,要求增強風險意識,防范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網絡餐飲健康可持續發展。
由于在我省開展業務的“美團外賣”“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總部分別在北京市和上海市,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條,除其總部所在地監管部門外,其他省對其均無處罰權;《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分支機構的違法行為具有處罰權,但“美團外賣”“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在我省均未設獨立的分支機構,對于發現的涉嫌違法違規行為無處罰權。在日常監管中,發現網絡訂餐平臺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我局將依法實施行政約談,并及時通報平臺總部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這也是廣東鮮有對餐飲外賣平臺處罰案例的原因所在。
二、強化培訓,提高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從2021年起,我局已持續多年開展餐飲從業人員線上培訓,已累計培訓餐飲從業人員超300萬人次。運用線上培訓考核平臺,為全省餐飲從業人員提供免費的線上培訓考核,創新實施按崗培訓,為餐飲從業人員量身編制15套操作崗位課程,培訓內容覆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餐飲加工操作規范、食品安全風險提示、制止餐飲浪費、禁止經營野生動物、食物中毒預防等,涵蓋3950多個知識點,共設分38大類專題培訓區,支持多次考試、錯題回看,便于“以考促學”、學以致用。據統計,2023年已培訓餐飲服務經營者超70萬家、從業人員103.16萬人次。2024年,我局將繼續推進餐飲從業人員線上培訓工作,不斷提升餐飲服務單位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切實保障餐飲消費安全。
三、定向監測,促進經營行為規范
我局持續組織實施對網絡訂餐平臺的監測,對入駐“美團外賣”“餓了么”兩大網絡訂餐平臺的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依法開展網絡訂餐監測工作。2023年,重點圍繞未按規定亮照亮證、證照信息不符、食品經營許可證過期、超范圍從事食品經營活動等四類問題的違法違規行為開展專項監測,共發現涉嫌違法線索446條,相關違法線索交由屬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法查處,同時督促平臺嚴把準入關及落實違法行為退出機制,堅決杜絕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店鋪上網經營。通過持續監測、通報、核查,持續推動網絡交易監測技術應用與監管業務的融合,不斷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靶向性。我省網絡訂餐監測證照不全率從2019年的2.29%下降至2023年的0.03%,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證照不全等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有效地促進網絡訂餐經營行為的規范。
四、專項治理,緊盯餐飲外賣安全
2023年,我局組織開展“網絡訂餐現狀暗訪摸查”工作,通過對“美團外賣”“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信息公示、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經營場所現場暗訪、網絡訂餐餐品質量評價三大環節進行摸查暗訪,共完成1503家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網上公示信息及經營場所現場暗訪摸查,以及788家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共計1438份網絡訂餐餐品質量評價。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轉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督促屬地監管部門立即組織核查處置,對暗訪摸查發現的共性問題舉一反三,進一步強化監管措施,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切實保障網絡訂餐食品安全。2024年4月,我局組織全省市場監管部門開展為期半年的整治群眾關心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專項行動,其中包括開展網絡訂餐專項整治,持續加大對小型餐飲、小餐飲等餐飲服務單位的檢查力度,重點排查“外賣廚房”、無設置堂食場所的餐飲服務單位,摸清底數及分布情況。對無堂食餐飲服務單位開展全覆蓋監督檢查,督促指導相關餐飲服務單位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按照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加工配送餐食,規范經營。
五、推廣封簽,打造放心餐飲外賣
2020年,我局向網絡訂餐平臺推廣使用外賣食品“食安封簽”,并印制了400萬張作為推廣引導,由“美團外賣”“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向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免費派送,鼓勵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在打包網絡訂餐食品時,使用“食安封簽”,推動消費者提高網絡訂餐食品安全消費意識,推動訂餐平臺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以及推動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確保餐食配送過程不被污染。“食安封簽”投放市場后,社會反映良好,各方紛紛為此項舉措點贊。持續通過宣傳引導、鼓勵訂餐平臺、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廣泛使用“食安封簽”,為消費者提供放心、安全的服務。
六、保障權益,推動“明廚亮灶”建設
近年來,我局一直在推動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建設工作。一是制定指引,規范“明廚亮灶”建設標準。印發《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明廚亮灶”建設規范的指引》,以規范指導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建設工作,將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建設分為透明式、開放式、視頻監控式、參觀通道式、互聯網式、組合式、其他形式等七種類別,并結合建設“餐飲服務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欄”,向消費者展示食品加工制作關鍵過程,接受消費者監督。二是開展政企合作,共同推動“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積極與“美團外賣”“餓了么”等網絡訂餐平臺溝通協作,開展政企合作,合力促進食品安全線上線下協同治理,通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形式,協力推動“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美團外賣”“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通過產品開發改造,提供接口技術支持,給予線上店面加注醒目標簽、排名靠前、專區展示、流量支持等措施,激發入網餐飲商戶上線展示公開加工制作過程的積極性,鼓勵商戶上線“互聯網+明廚亮灶”,向全社會提供透明、安全、放心的餐飲服務。三是建設監管平臺,打造建設全省“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系統。加緊建設全省統一的“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系統,持續推進學校食堂和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系統應用,推進社會餐飲、養老機構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截至2023年底,我省轄區內持證在營餐飲服務提供者67.5萬家,實施“明廚亮灶”的餐飲服務提供者62.2萬家,“明廚亮灶”覆蓋率達92.1%。其中,采用視頻方式實施“明廚亮灶”的餐飲服務提供者10.1萬家,實施“互聯網+明廚亮灶”的餐飲服務提供者3.7萬家,全省2.9萬家學校食堂、271家學生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全覆蓋。
七、依法監管,杜絕不合格餐飲具入市
我局依法嚴格實施對一次性餐飲具的日常監管,一是嚴格生產許可,國家對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實施生產許可管理,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嚴把塑料一次性餐飲具、商品零售包裝袋(僅對食品用塑料包裝袋)等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制品的生產許可準入關,對國家明令禁止的產品一律不得許可,嚴厲打擊違法生產國家明令禁止的塑料制品行為。二是強化塑料一次性餐飲具監督抽查,組織對塑料一次性餐飲具生產許可獲證生產企業實施專項監督抽查,2023年,共抽查了156家生產企業的301批次產品,經檢驗未發現不合格產品。三是加大事中事后監管力度,對塑料一次性餐飲具等食品相關產品告知承諾許可獲證企業實行全覆蓋例行檢查,對檢查不合格企業及時撤銷生產許可,促進食品相關產品產業健康發展,對發現企業存在違法違規生產加工行為的,嚴格依法處理。
八、引領行業,促進餐飲業規范發展
省商務廳作為餐飲業的行業主管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實開展促進餐飲業發展工作,規范粵菜發展,提升粵菜品質,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一是規范粵菜發展。推動《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實施發布,對粵菜產業資源開發、文化傳承等方面作出規定;組織編制并發布《粵菜食材通用要求》等6項省級地方標準,提升粵菜質量,規范餐飲服務。二是提升粵菜品質。積極推進粵菜美食街(城)和粵菜名店、名品培育工作,支持粵菜美食街(城)和粵菜名店提升知名度、數字化應用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擴大經營,依托“食在廣東”“中華美食薈”等品牌活動,打造特色美食新名片。三是推動一次性餐具規范使用。積極開展餐飲企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吸管、一次性餐盒等宣傳,鼓勵餐飲企業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餐盒替代一次性塑料餐盒,使用直飲杯替代一次性塑料吸管,使用可重復利用的購物袋替代不可降解塑料袋,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
下一步,我局將不斷優化各項監管措施,與商務等部門協同聯動,促進餐飲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強化線上監測線下排查一體化監管,進一步壓實網絡訂餐平臺企業主體責任,督促其嚴把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證照審核關,依法規范開展網絡訂餐食品經營活動,切實保障餐飲消費安全。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4年6月7日
(聯系人及電話:徐小潔,020-3883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