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政策原文件: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九部門關于印發廣東省深化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南方網訊 (記者/劉灝 劉曉麗)近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九部門印發了《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暢通市場退出,激發市場活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實施方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服務高質量發展
2020年7月3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門戶網站發布了《廣東省深化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通知申明,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三部委《關于印發〈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構建便捷高效、公平有序、風險可控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服務高質量發展,結合廣東實際,制定本方案。
《實施方案》在“指導思想”中強調,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學習借鑒國內外市場退出制度安排,對接港澳規則,總結商事制度改革經驗做法,進一步健全企業清算注銷退出機制。堅持問題導向,聚焦企業注銷中的“痛點”“堵點”,強化企業退出的主體責任,加強政府職能部門與司法部門聯動,暢通退出渠道,提高市場主體退出效率。加快出清失聯、“僵尸”“死亡”企業,促進優勝劣汰,結構優化,去除無效供給,更大限度釋放創業創新活力。
在“工作目標”中提出,要“建立行政渠道和司法渠道互為補充、各有側重、有效銜接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完善市場主體退出預警及風險防范機制,在市場主體退出過程中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利益各方合法權益。
《實施方案》從完善企業注銷退出制度,加強行政程序與司法程序銜接,完善國有企業退出機制,做好市場主體退出預警及風險防控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體安排與要求。
部門解讀:暢通市場退出,激發市場活力
據省市場監管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遵循三個基本原則,一是要堅持堅持放管并重,寬嚴相濟,發揮政府部門及司法部門的職能優勢,推進注銷便利化,加快市場出清。二是要堅持守正創新,積極穩妥。依法改革,遵從立法本意,規范自愿退出,推進強制退出,落實企業、投資人的法定清算義務。三是要堅持公平合理,兼顧效率。平衡保護企業職工、各類債權人、股東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權益,暢通退出權利救濟途徑,切實防范逃廢債風險。
從《實施方案》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明確九項重點舉措:
第一,加快失聯企業等吊銷出清。簡化調查取證程序,明確企業吊銷條件。市場監管部門將和稅務部門加強信息共享,通過數據互認等方式簡化調查取證工作,并可以通過年報系統記錄、納稅記錄、執法人員檢查筆錄等材料,作為立案的證據。
第二,強化司法清算與注銷登記相銜接。完善企業退出機制,運用法治辦法化解企業退出難題,支持債權人、債務人及利益相關方對達到法定強制清算、破產條件的企業,通過司法清算程序進行清理,完善強制清算案件轉入破產程序的銜接機制,有利于引導低效無效市場主體依法有序退出。
第三,規范稅務注銷程序。建立稅務注銷一次性告知制度,告知明確期限,告知所需材料,解決預期不確定問題;涉稅輕微違法簡易處罰前臺辦理改為可網上辦理,解決群眾“跑一次”“不用跑”問題。
第四,簡化企業普通注銷程序。目前,企業退出難,根本原因是清算(含清稅)難。部分企業反映稅務注銷程序比較復雜,耗時較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優化稅務注銷和企業注銷等環節。此條借鑒國際通行做法,探索實行“承諾制”,強化企業和投資者的主體責任,政府部門各司其職,提高稅務注銷和企業注銷的工作效率,實現雙贏。
第五,推動國有“僵尸企業”退出。對國有“僵尸企業”注銷登記材料股東無法簽署、公章缺失等提出解決方法,明確未換發“一照一碼”營業執照的國有“僵尸企業”注銷登記免于提交清稅證明。為“僵尸企業”出清提供力度較大的注銷登記改革措施。
第六,強化直接責任人員信用約束。建立直接責任人員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滿三年后,仍未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相關單位可對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等直接責任人實施信用聯合懲戒。
第七,強化公司清算義務人法律責任。對公司解散后,怠于履行清算義務、虛假清算、未經依法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以及惡意處置公司財產的清算義務人、實際控制人,依法追究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應將犯罪線索移送偵查機關處理。
第八,推行企業注銷“一門通辦”。依托“數字政府”改革,推行企業注銷“一門通辦”,建設全省統一的企業注銷網上服務專區,通過“信息共享、同步指引”,優化辦結機制,壓縮辦理時間,形成部門的合力,逐步實現通過一臺電腦,一個窗口即可辦理企業注銷。
第九,試點實行強制退出制度。借鑒香港的公司除名制度,通過特區立法,在深圳試點開展企業除名制度。商事登記機關對符合一定條件的失聯企業或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僵尸企業”,在履行公告程序后,將其予以除名。